橡皮頭Eraserhead(1977)的劇情介紹
陰暗壓抑的工業小鎮,刺耳的機器轟鳴噪音。亨利•斯班瑟(傑克·南斯飾)初次拜訪女友家,然而目睹到的卻是一個怪異扭曲的家庭,霸道的母親、無能的父親、植物人似的祖母以及笨拙的女兒。而更令亨利感到無助的是,他被迫與女友結婚。一夜之間,亨利成為一個畸形兒的父親。相貌醜陋惡心的嬰兒讓亨利異常恐懼焦慮,也讓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嬰兒的啼哭而半夜出逃。亨利再也忍受不了如此不堪的生活和夜夜噩夢,他最終親手用剪刀肢解掉了這個畸形的早産兒。
由美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旗手大衛·林奇創作的長片處女作《橡皮頭》,曆時五年完成。一經公映,便以強烈的前衛詭異風格挑戰了當時還相當傳統和保守的電影界。在情緒化的搖晃鏡頭與随處可見的陰暗腐敗中,大衛·林奇構築出了一幅扭曲病态的家庭人物關系,赤裸裸地破開人性的陰暗面。這種運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來剖析人類精神世界中焦灼郁悶的手法,加上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讓大衛·林奇在影壇獨樹一幟。
由美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旗手大衛·林奇創作的長片處女作《橡皮頭》,曆時五年完成。一經公映,便以強烈的前衛詭異風格挑戰了當時還相當傳統和保守的電影界。在情緒化的搖晃鏡頭與随處可見的陰暗腐敗中,大衛·林奇構築出了一幅扭曲病态的家庭人物關系,赤裸裸地破開人性的陰暗面。這種運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來剖析人類精神世界中焦灼郁悶的手法,加上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讓大衛·林奇在影壇獨樹一幟。
橡皮頭Eraserhead(1977)的影評
(豆瓣的個人打分與本篇影評無關)譯文首發:公衆号“遠洋孤島”原文出自:《電影手冊》482期-1994年7~8月刊原文标題:關于“橡皮頭”世界的筆記【Notes sur les mondes d’ <Eraserhead> ...
(豆瓣的個人打分與本篇影評無關)譯文首發:公衆号“遠洋孤島”原文出自:《電影手冊》322期-1981年4月刊原文标題:《橡皮頭》在紐約【法文由Sylvie Finkielsztajn從英文翻譯】原文作者:喬納森·羅森鮑姆譯文如下:對 ...
(豆瓣的個人打分與本篇影評無關)譯文首發:公衆号“遠洋孤島”原文出自:《電影手冊》482期-1994年7~8月刊采訪者:Bill Krohn【《電影手冊》的洛杉矶記者】被訪者:大衛·林奇譯文如下:《手冊》:《橡皮頭》的音效是如何發展 ...
(豆瓣的個人打分與本篇影評無關)原文出自:《電影手冊》319期-1981年1月刊原文作者:Charles Tesson譯文首發:公衆号“遠洋孤島”譯文如下:大衛·林奇的首部長片《橡皮頭》是一部極具手工感且制作精細的電影(其第二部作品 ...
一點不太一樣的個人觀點
本人才疏學淺,但還是忍不住談一談自己的觀點。談性暗示本身絕無問題,我也認為本片充滿了性暗示,像卵細胞電鏡般的泥濘殼鞘(有人解讀為星球,在此不置可否)、巨大的精蟲、多次對摩擦棍棒(床欄、水管)的特寫、酷似分娩的雞肉特寫,都透露出性的氣 ...
橡皮頭,擦不掉的噩夢,被磨掉的靈魂
雖說是隻是長片處女作,但畢竟首先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處女作在某種意義上揭露了作者最深的訴說渴望,最深的傷口,最深的熱愛,形成他的母題。從橡皮頭來看,林奇那種揮之不去的焦慮,妄想,噩夢和疑病的痛苦就是他的藝術母題。從亨利僵硬的走姿,人 ...
林奇是一朵奇葩 正常人表示除了《象人》能接受,其他的除了催眠就是催吐
謝謝你光顧,我的小怪物,你是我寫過最黴的情書。
自從得了精神病,整個人精神多了。
我以為他的頭是用橡皮做的。。。
拍完這種電影居然還有人給錢他拍商業片……
"Exterminate all rational thought." Visual storytelling, visual遠高于storytelling. 這是最林奇的電影,後續作品中幾乎所有元素都從中有迹可循,領會了它就領會了林奇。也是他作品中最不需要在意情節的一部,聲音與影像直接入侵潛意識。
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絲絲入扣。焦慮恐懼不安黑暗困惑,令人毛骨悚然的夢境。黑白片的好處就是能更好的引導觀衆的注意力。這部處女座和後來的穆赫蘭道比後者就隻能算是林奇的通俗片。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搖晃的鏡頭和充滿矛盾的情緒正是林奇風格的完美體現。
天才之作. 大衛林奇在處女作中完整地展現了其後畢生的創作觀念,長片宛如短片的感覺證明了憑借一種美學或風格足以支撐叙事,在這個意義下他堪稱雷德利斯科特的先行者;之所以将他與卡夫卡相提并論,正是因為其作品以虛構的形式"如實地"描繪生活,以緻反而凸顯出"真實世界"的不真實. 作為七十年代的低預算影片,出類拔萃的聲音設計可謂十分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