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在波動Laterratrema(1948) Laterratrema:Episodiodelmare/TheEarthTrembles/大地震動

導演:盧基諾·維斯康蒂

編劇:安東尼奧·彼得蘭傑利/喬萬尼·維爾加/盧基諾·維斯康蒂

主演:AntonioArcidiacono/GiuseppeArcidiacono/VeneraBonaccorso/NicolaCastorino/RosaCatalano/RosaCostanzo/AlfioFichera/CarmelaFichera/RosarioGalvagno/AgneseGiammona/NellucciaGiammona/GiovanniGreco/IgnazioMaccarone/GiovanniMaiorana/AntoninoMicale/安東尼奧·彼得蘭傑利/盧基諾·維斯

語言:Sicilian/意大利語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1948-09-09(意大利)/1952-01-15

意大利 160分钟/152分钟(法国)/92分钟

大地在波動Laterratrema(1948)的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西西裡的一個小漁村,演員都是當地居民。《大地在波動》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中湧現出的一部偉大電影。
在田園般的西西裡小漁村,漁民們世世代代從事着古老職業,按照祖先的方式生活,無論多麼艱難困苦。他們一直被魚販和船主欺壓。為他們遭受的不公平所打擊,年輕漁民尼奧聯合其他人奮起抗争,他們因擾亂治安被捕。尼奧不想屈服,他說服家人抵押了住房,自己做起了經營。
然而,在一次暴風雨中他們失去了漁船。走投無路之際,年輕的漁民被迫回到魚販手下,接受了他們卑劣的條件參加工作。他們失去的不僅是家庭,村民間的團結也喪失了。

大地在波動Laterratrema(1948)的短評

  • 米粒

    維斯康蒂不論是拍沒落貴族還是掙紮的底層都這麼好。主角是受過進步思潮影響的青年漁民,他本想通過抗争與改革,來改善被壓迫的境地,但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改革方式是小資産階級的,如何抗得過大資産階級呢... 大海吞噬一切,結局看似悲劇,卻也用它指出這條路的行不通;最後的鏡頭悲怆但光明

  • 謀殺遊戲機

    新現實主義唯美派,演員全部是真實漁民。團結并非輕而易舉,最終難逃剝削牢籠。幾乎全由鏡頭段落組成,中近景,景深鏡頭,連續橫搖,把握事件整體性,客觀展現血淚生活。《天堂電影院》裡銀幕上放的片之一

  • 焚紙樓

    「應該盡全力為群眾工作,但不要指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群眾是我們工作的對象,但隻要他們一天象現在這樣渾渾噩噩,他們就一天不能成為我們的同志,」(托爾斯泰《復活》)

  • Accattone

    影片的重點不是放在片頭說的剝削關系,而是通過無産者各種方向的自救活動的完敗,悲觀地宣揚共産主義立場。老大一身反骨無人支持,做個體戶衆叛親離;老二被逼無奈走上犯罪道路;女兒選擇委身政府尋求庇佑,或在維護着傳統家族的名譽并重蹈覆轍。大地已經難堪重壓,浪潮遲遲未能掀起,無論思想層次,還是群衆條件,共産主義遙遙無期,成為牆上漸漸剝落的鐮刀斧頭。其實這樣處理有點像左派精英對待底層革命那種典型态度?
    都說維斯康蒂前後風格差異大,個人感覺僅限于題材上。作為新現實時期作品,運鏡細膩無比,細節(宗教畫像和全家福,偷錢出城)印象深刻,畫面無一分一毫多餘,破敗喧鬧的小漁村拍得過分的美。隻是多餘旁白和無節制的情緒渲染過多,兄弟淚眼朦胧四目相對之下就差直接喊出無産者們聯合起來。仿佛導演在急于表示脫離自己所屬階級。

  • 給艾德林的詩

    3.5 巴贊的點評其實已經從頭到尾說得相當通透,維斯康蒂的左翼有容乃大或悲天憫人,要投射出共産運動客觀的無助與局限,卻少了後面方法論真知灼見的一半,從新現實主義内部的訴求到其資産階級的根本站位上,即不允許也有心無力,本身不需要質疑他的真誠,但根源上基本是一股樸素的左,還沒有理論上綱上線之後那麼恐怖和無解。

  • 歡樂分裂

    #重看#siff@新衡山;“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除了無法逾越的階級對立,亦有長幼有序的倫常秩序,挑戰既定道德與遊戲規則的人,往往要付出慘重代價;典型新現實主義風格,飽含深沉的同情,苦難的大海,載不動許多愁。

  • 淼

    第一部維斯康蒂:一個來自戲劇背景信奉共産主義的貴族來到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拍了一部紀錄片式夾雜一點詩意的戲劇性現實主義長片。在 1948 年那個時候,這種類型的确在美學和叙事上還算優秀,但也隻能居于二流:在法國給雷諾阿打下手的維斯康蒂學到了景深鏡頭;戲劇出身的他使得指導非職業演員綽綽有餘;劇本缺點明顯:角色臉譜化,不夠立體,很戲劇,可能也跟家庭背景有關:畢竟貴族和漁民這兩個階級差了多少個中産,再加上基于個性,可能導緻了巴贊評價其“缺乏内在激情”的诟病——不是真正信社會主義,能力再好也拍不出愛森斯坦的那種震撼力和感染力。除階級對立外,還展現了家族倫理,可能與維斯康蒂的個人經曆和偏好有關。

  • Muto

    如果将《大地在波動》交給布列松來拍,那麼《很可能是魔鬼》的樣子。所幸,這裡是維斯康蒂的地盤。在這部以大地為名的作品裡,他也真正實現了《洛可兄弟》沒能實現的事:貴族精神的落地。作為本片的核心人物,納多尼是一個嘗試通過資本原則改變自身命運卻因遭遇挫敗而一蹶不振的人,而這一求而不得的境況不僅是共産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凄涼寫照,同樣也是作者夾在這個悲劇裡一如既往的私貨。于是我們看到,想要幫助「漁民」認識資本主義原理的《郵差》最終放棄了他邏輯推理式的演講,改用寫詩和拍電影這種更為「沉默」和「感性」的方式來呼喚志同道合的朋友。影片裡的「大地」明顯是一個帶有雙關語義的暗喻:它既指向一望無際的大海,也指向漂浮在海上的每一隻小船,它們在整體沉靜的海面上制造着一波又一波的「局部」運動。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大地在波動Laterratrema(1948)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