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與霧Nuitetbrouillard(1956) NightandFog
夜與霧Nuitetbrouillard(1956)的劇情介紹
1956年導演阿倫•雷乃用攝影機帶領觀衆重回奧斯維辛。當年納粹集中營的舊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麗的野外風光。然而時間倒回到1933年納粹黨掌權之時,整個城市被陰霾籠罩——大片修建起來的集中營房排列整齊,大量猶太人被抓進集中營開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這裡對人種進行分級,在皮膚上紋上編号,在衣服上縫制等級的徽章。疾病,饑餓,勞役使集中營屍體遍地。1942年希萊姆到訪,奉行“破壞”政策,集中營難民進入更加悲慘的境遇,被藥品公司買下用作實驗。1945年,集中營人數倍增後已不堪負荷,成堆的屍體被推土機推入大坑掩埋......
夜與霧Nuitetbrouillard(1956)的影評
像火車鐵軌旁蔓草那樣的一生啊
沒想到這麼清新的片名居然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錄片,《夜與霧》的片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于1941年12月7日下達的一項命令,綁架和失蹤計劃,該命令主要是秘密拘捕或殺死政治活動家和幫助抵抗運動的人士,而同時受害者家屬或其他民衆卻 ...
下文摘自勞倫斯裡斯的<奧斯維辛:一部曆史>
這個悲慘的故事進行到最後,留給我們是什麼樣的結局呢?可以肯定的是,在奧斯維辛工作過的大多數人沒有遭到任何處罰,而集中營裡的大多數凡人在經曆如此深重的苦難之後,卻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非但如此,很多人在戰争結束後還遭受到更多的偏見和 ...
在一個新的菲奧裡廣場,憤怒将點燃一個詩人新的詞
米沃什《菲奧裡廣場》“直到一切成為傳奇的時候很多年過去了在一個新的菲奧裡廣場憤怒将點燃一個詩人的詞”1943,華沙李洋曾梳理西方大屠殺電影的發展脈絡,将其劃分為“以阿蘭·雷乃的《夜與霧》為代表的啟示時期,以《浩劫》為代表的反思時期和 ...
《夜與霧》:當我們用現代性的視角重新審視曆史
第一次聽到《夜與霧》,我認為這是一個充滿詩意柔和的片名,卻不曾想到背後殘酷的現實令人不寒而栗。當阿倫·雷乃受到法國二戰委員會委托拍攝一部控訴納粹暴行的短片時,他說:“1945年至1946年拍攝的集中營的紀錄短片沒有真正影響大衆,我想 ...
沒想到阿倫·雷乃還拍過一個集中營的記錄短片,雖然已經看了不少關于集中營的文字描述和電影畫面,但是看到毒氣室天花闆上手指摳下的劃痕、滿屋子成堆的女人長發、盟軍開着推土機收斂屍體的畫面,還是讓人頭皮發麻。結尾的一段解說詞也很有力:我們之中有誰還在警惕新的處決者的到來?他們的面孔真的會和我們不同嗎?當這些畫面成為過去,我們假裝再次充滿希望,好像集中營的傷痛就此痊愈。人們拒絕相信或隻是短暫地相信這一切。我們告訴自己這是特定時間地點發生的特殊事件。我們繼續對周圍的苦難視而不見,對那些從未停止過的哭喊聲充耳不聞。
已經不适應完全靠物件說事兒了,就不能出來一個當事人嗎?剛才我還在想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作為自然人,或許萬物平等,作為社會人肯定不平等,但屠殺,滅絕,讓我覺得,即使作為自然人,平等也無從談起。一句話,人類永無平等。
雖然這是一個紀錄片,但是裡面有鮮明的風格。從安靜祥和的鄉村景色拉到猙獰的鐵絲網,第一個鏡頭就顯得驚心動魄。那些黑白資料片、照片和彩色影像的對比,也給人一種從曆史中挖掘細節、從平靜中尋找震撼的感覺。那些緩緩平移的鏡頭,跟《廣島之戀》中的影像很相似。看這部片的過程中,我感覺地獄原來不隻有一個,而是在世界各地有分店的,因為納粹集中營跟中國的夾邊溝右派勞改農場何其相似呀,隻是後者沒有毒氣室而已。
是否是潛意識裡每一個人都知道人性之惡能殘忍到何種程度,所以時常選擇麻木與健忘來對待觸目驚心的曆史。看到不少以為自己不會再對納粹惡行感到驚訝,但看到堆積成山、被大卸八塊當做原料的屍體仍感到心中一顫。
“當回憶回到過去,我們假裝重拾希望。我們假裝它隻會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發生一次。我們對周遭視而不見。假裝聽不見,人類不停的哭泣。”
能在有限資料和時間中,制作出一部從藝術和思想内涵上都屬上乘的作品,實在難得。彩色與黑白的交錯令人陷入不真實的夢境,卻好像不斷的用現實提醒你這一切都曾真實的存在過,永遠不會被抹去
二戰題材的影片看了那麼多,依然會為之震撼。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這裡經重新剪輯後展現的就是事情真實發生時的樣子,因而更加觸目驚心。漫山遍野的女人的頭發,用屍體做出的肥皂,代表了多少往生。“這不是我的錯。”那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