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旅程LesRendez-vousd'Anna(1978)的劇情介紹
《安娜的旅程》(Lesrendez-vousd'Anna)
介紹:JeanneDielman的成功使艾克曼有機會給Gaumont拍攝電影。就有了這部憂郁,簡約,讓人難忘的作品。電影講的是一個女性導演在歐洲的旅途。在每個城市,她都籍此機會拜訪親屬,朋友和從前的愛人。但沒有一次會見是完滿的。那些阻礙交流的一些什麼一直存在。艾克曼用漫長的談話和開放的空間描述了人們之間的隔閡;她的性格與他人的環境以及人之間的隔離。整體開放的氣氛或許來自我們所熟悉的歐洲的鄉村藝術電影,那是艾克曼濃烈的情感被她一貫的攝影風格和她的迫切所标上的印記。
人物介紹:
香坦·阿克曼(ChantalAkerman)無疑是比利時最傑出的女導演。1950年出生于布魯塞爾,畢業于巴黎高等電影學院,之後在法國、比利時和美國拍過幾部短片和長片;二戰後歐洲藝術電影的叙事技巧對她影響很大,使她專注于描繪女性偶然的遭遇和意外的出現。她将女性的工作、愛情、欲望,作為長期關注的主題。她執導的電影探索多重叙事結構,拍過各種類型的影片(紀錄片、音樂劇、日記等)。
她的第一部長片《我,你,他,她》(Je,tu,il,elle),是關于自我反省的三部曲,靠即興表演拍攝,僅用了8天時間,而且耗資很低。她接着拍攝了《讓娜·迪爾曼》(JeanneDielman,23QuaiduCommerce,1080Bruxelles)。這部影片不僅是長期以來比利時最重要的影片,而且是國際上最佳“女性電影”之一。她在2001年因成功地導演了頗受争議的《迷惑》一片而備受好評。此片的靈感來自于法國意識流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的第15卷。
尚塔爾·阿克曼影片的特點:總是把先鋒派人物的背景放入正片内,其内容集中表現在對當代女性情感和生活的關注。阿克曼的創作以運用長鏡頭表現時間感、巧妙運用音響效果和正确處理真實性與藝術容量的辯證關系而著稱。
介紹:JeanneDielman的成功使艾克曼有機會給Gaumont拍攝電影。就有了這部憂郁,簡約,讓人難忘的作品。電影講的是一個女性導演在歐洲的旅途。在每個城市,她都籍此機會拜訪親屬,朋友和從前的愛人。但沒有一次會見是完滿的。那些阻礙交流的一些什麼一直存在。艾克曼用漫長的談話和開放的空間描述了人們之間的隔閡;她的性格與他人的環境以及人之間的隔離。整體開放的氣氛或許來自我們所熟悉的歐洲的鄉村藝術電影,那是艾克曼濃烈的情感被她一貫的攝影風格和她的迫切所标上的印記。
人物介紹:
香坦·阿克曼(ChantalAkerman)無疑是比利時最傑出的女導演。1950年出生于布魯塞爾,畢業于巴黎高等電影學院,之後在法國、比利時和美國拍過幾部短片和長片;二戰後歐洲藝術電影的叙事技巧對她影響很大,使她專注于描繪女性偶然的遭遇和意外的出現。她将女性的工作、愛情、欲望,作為長期關注的主題。她執導的電影探索多重叙事結構,拍過各種類型的影片(紀錄片、音樂劇、日記等)。
她的第一部長片《我,你,他,她》(Je,tu,il,elle),是關于自我反省的三部曲,靠即興表演拍攝,僅用了8天時間,而且耗資很低。她接着拍攝了《讓娜·迪爾曼》(JeanneDielman,23QuaiduCommerce,1080Bruxelles)。這部影片不僅是長期以來比利時最重要的影片,而且是國際上最佳“女性電影”之一。她在2001年因成功地導演了頗受争議的《迷惑》一片而備受好評。此片的靈感來自于法國意識流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的第15卷。
尚塔爾·阿克曼影片的特點:總是把先鋒派人物的背景放入正片内,其内容集中表現在對當代女性情感和生活的關注。阿克曼的創作以運用長鏡頭表現時間感、巧妙運用音響效果和正确處理真實性與藝術容量的辯證關系而著稱。
安娜的旅程LesRendez-vousd'Anna(1978)的影評
《安娜的旅程》 ———一部“特殊”的電影
“香特爾阿克曼”一位偉大的比利時女性導演,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她的《讓娜迪爾曼》在2022年的視與聽影史百大榜單中,無論是在影評人還是導演中,此片都穩居前三的位置而看完《安娜的旅程》後,我來鬥膽評價下香特爾阿克曼的第三部長片作品。阿克曼 ...
26.Septembre.2024
LES RENDEZ-VOUS D'ANNA(1978 年)可以說是尚塔爾-阿克曼晚期成熟風格(如LA CAPTIVE)的先驅,它繼承了我們從她早期傑作中感知到的大部分極簡主義和結構主義風格,同時又以某種方式 " ...
淩晨3點25分,我醒來了。我已經習慣了這個每天入睡和蘇醒的時間依次推遲的生物鐘大循環。私人微信群裡有447條未讀消息,她們在聊摩梭族母系社會的種種好處,以及這個男權社會的種種壞處,其中一條消息說:男人不行。我烤了兩片吐司、倒了一杯牛奶、切了一個西紅柿、撒了點白糖、打開電腦開始看這部電影。導演的另一部影片《讓娜迪爾曼》是我最愛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時,天剛蒙蒙亮,城市的天際泛起一層漸變的橙色,與青藍的天空接壤,想起那一年在阿塞拜疆的早晨。她穿梭于歐洲各個城市,去往布魯塞爾的旅途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有着各自的困頓和哀愁。喜歡安娜的外套,喜歡她的裙子,喜歡她的後背,喜歡她的高跟鞋,喜歡她的裸體,喜歡她在床上反複聽電話留言的姿态,我學着她把窗戶開了一道小縫,冬日寒襲,世間最美妙的時刻莫過于此。
蔡明亮說過這部電影對他有所影響。果不其然,固定鏡頭,靜默,陰郁。失去愛人的男人向她傾訴,喜歡她的男人的母親向她傾訴。火車上的陌生男人向她傾訴。每個人都有故事,但最終問題都無法解決,人永遠隻會沉浸在自己的情愫裡。交流不一定會帶來結果。
電影三女性——瑪格麗特•杜蕾斯、凱色琳•布蕾亞、香奈兒•阿克曼
影像在對現實進行複刻的時候會不可避免地扭曲現實,所以傳統電影為了制造共情隻有通過再造情境,從而喚起客觀經驗,并同時試圖解釋世界,這種共情或者體驗是間接的、理性的。阿克曼做到的是無限打破影像的限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丢掉情境、戲劇和構建的“跳闆”,從這點來看,阿克曼的電影是最接近真實的(用光、場面調度),這種不被時代、地域所綁架的直接情緒屬于全人類。
内在地感知自身每一個體驗和行為的内時間意識壓過對象性反思性意識的影像。天涯共此時的缺席與凄清寂寥的在場,不斷播撒和失散的因緣際遇交會,在自動機般的前進中感知到死亡無所不在的懸持,以自我催眠将未知的殘酷催化為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躲避回憶或以回憶為食,再不然沉醉于迷離惝恍的想象中,男人想象再次遇見并愛上法國女性,想象自己回歸大自然化身女性哺育後代。每一縷多愁善感的個體化細流組成曆史洪流并受其沖刷與掣肘,移民與漂泊,時區和感覺的錯位,适應和融入新的空間與習俗,如果過往的地緣體驗沒有烙印于經久難變的口音上,那麼故鄉才是最難适應的異在之物。有人還在耐心等待,有人早已無所期盼,有人不甘妥協,叫停虛假的慰藉,或試水陌生的同性性愛領域,乞靈于亂倫般的至惡與至善 。牛奶、蜂蜜、快樂的價格都越來越高。幸福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