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2016) TheSummerIsGone
导演:张大磊
编剧:张大磊
主演:主演:孔维一/张晨/郭燕芸
语言:汉语普通话
类型:剧情/家庭
上映日期:2017-03-24(中国大陆)/2016-07-23(FIRST青年影展)
中国大陆 110分钟/106分钟(中国大陆)
IMDb鏈接:tt6118258
八月(2016)的剧情介绍
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张小雷(孔惟一饰)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没有作业的暑假。然而这个自由的,炎热的夏天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红火热烈,更多是平常反复的家庭生活和大把闲工夫。恰逢那一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张小雷父亲(张晨饰)的单位也受到改革冲击,他们生活的家属院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响着。孩子们整日百无聊赖,而看似平静的大人们,心却像烈日炙烤着那般燥热。张小雷就那么静静的耗着,感受着身边隐隐发生的一切。直到父亲为了生活同其他人远走他乡,家里只剩下了母子俩,张小雷才着实感觉到时间过去了,生活不一样了。立秋那天夜里,张小雷家的昙花在院子里悄然开放,像是意味着什么……
八月(2016)的影评
八月 观影笔记
小情节,聚焦于改革开放时期一个电影场的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的变化,自然的将社会的变化通过电影场人们生活,社会关系以及生活的变化和这个家庭每个人生活以及心态的变化呈现出来,影片中父子是两个重要的人物,两人的关系也是影片刻画的重点,父亲面 ...
影片《八月》主要以小主人公小雷的视点讲述了九十年代初期因国有单位转型,小雷父亲所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同样也受到了冲击,少年小雷就是在这一的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的故事。整部影片的结构摒弃了一般电影中明显的开端、高潮和结尾等结构 ...
张大磊导演的作品都对于音效运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多场景下着重强调背景、环境声,习惯性放大片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杂音,还有许多角色用卡拉OK方式演唱经典曲目的情节,仅利用片中的各种实际音效就做到与场景的浑然一体,几乎是以此彻底替代传统的 ...
意识流作者电影。虽然没有经历过国企改革的大下岗时代,但是由于在21世纪初北方城市中渡过的童年,我在这部形散神亦散的影片得到了一种宝贵的追忆。现在想来,近二十年的变化之大可谓令人惊叹,长期生活在省会城市中的我感受更是深刻,好似2010 ...
优点是对生活的尊重及捕捉视听形象的执着;缺点是编、导、演掌控的青涩。依我的观点FIRST不应颗粒无收,金马又评价过高。但评奖从来是具体评委们在特点地点、时间的表达,无可厚非。新导演要稳得住,坚持该坚持的,提高该提高处,迅速地投入下一个实践。记住,头三部作品是你一生创作历程的关键。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输送FIRST标配。以小孩去写大人的小大人视点,最后变成了突兀存在(一度跳到了「钢的琴」等),泛滥着文青影青的20世纪末感伤,也生吞了小孩子应有的童真稚气。情怀大过天,也不能掩饰影片本身的无力。喜爱看「出租车司机」的孩子他爸分明就是真人版桃姐,这个可以加分
三星半,导演对90年代初那段回忆的重现还是很有味道的,甚至带出了我的各种记忆。国营工厂时代的结束,不但是那个年代的成年人,对那时的孩子其实影响也很大。影片碎片式的记忆了很多童年的往事,情节并没有非常集中,而是很松散的汇编在一起。故意隐去很多关键情节,却没有影响剧情进展,这个不错。
小演员让我想到少年张震,导演学特吕弗的意味很明显。从“路边野餐”到“八月”,我们的青年导演似乎总不懂得怎么把剧本写得高于生活,他们以为只要把生活的枝桠剪下一段就可以直接插进电影的花瓶。——这叫偷懒。
小城是会变的,分账片再也没法免票入场、画海报的被迫转行刻字、剪辑师低下高贵的头颅离家当场记;小城又是不变的,升学仍需金钱和关系、亲人终会放下芥蒂、夏天依旧那么燥热。声声吆喝带回九十年代,大环境下人心惶惶,小雷爸对着空气无物之阵地挥拳,却无处对抗与挣扎。穿上三中校服,八月好似昙花。
写给父辈失意的诗,昙花会开的,我们可能不会了。哭了三次,鸡皮疙瘩一次。
超越了言语表达的范畴——昙花开了,大家都合影留念,那样转瞬即逝又无限重复的一个夜晚,舞池的灯光扫过他百无聊赖昏昏欲睡的脸,是当下又是历史,是现实又是回忆,是终有一天逃离后又希望在梦里被遣返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