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一个名词【怪物】

——其实每个人心中的怪物都不相同

我在初看完电影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到底谁是造成了这个结局的元凶?

我的答案:是所有大人

他们都不以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

所以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而电影也以前两幕母亲和老师的视角暗示了这一点

——成年人的推测总是带着社会和经验的

孩子想的可能大相径庭

我们在一幕幕剧情中

一遍遍以大人的视角预设:

是不是老师施暴了?

母亲是怪物家长吗?

儿子才是霸凌者?

校长才是冰冷无情的怪物?

但最终连观众都错了

导演和编剧有目的地重构这个故事

意在让我们这些大人

自问:非要找出个【怪物】的我们又算什么呢?

到这里

形式与内容的吻合

我可以给三颗星

坂本龙一生前的音乐加一星

本片没有说教似的让大人们【教育】两位主角同性恋是不可以的

而是轻轻地暗示

比如堀老师常说的【像个男人一样】

母亲对【普通人】的定义包括【结婚】

用【猪脑】代替【同性恋】等等

以暧昧、细腻的视角

去给这些孩子温暖的凝望

到这里我给五星

但是,我们知道

日本向来不缺同性电影

但那些大多粗制滥造

充满性的元素

又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

在我看来博眼球的元素大过社会关怀

而这部《怪物》却是一个直击痛点

把这只温暖的【怪物】推向日本冰冷社会的

有些有肉的作品

它以著名导演是枝裕和最拿手的儿童类型

讲述一个当下语境最【传统】的社会之一——日本

的青少年同性故事

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无声,但有力的关注和叩问!

这部《怪物》至此成了一部在我心中无法评价的作品

最后,是对我个人而言

身为LGBT+群体的一员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被当【怪物】的经历

当看到片名和铁路前回望的海报

我本以为会是一部像《釜山行》那样的恐怖片

但当我随着故事逐渐回忆起儿时的往事

【怪物】这个词,对我

和我的【同类】的、别样的意义

被慢慢地、意外地、再度揭开

我想起我也曾歇斯底里地为【想要朋友】,而砸东西

我也曾因为一个同性不和自己说话,而大哭一场

我也曾因为不被父母理解,在雨中独行

我后悔这一切

后悔我随了大流又或者做出选择

童年的每一步都好难好难

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是

我们苟且地活了下来

不能【转生】不伤害他人地做自己

只能把收起色彩,把它们描绘在故事的B面

不再轻易展示出来

但所谓【幸福】,如果注定有人要受伤害

(不管是我、是家人、是霸凌者、是霸凌者的帮凶)

那都不是【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