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一的清晨,对于一个电影迷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清晨。

北京昨天晚上又开始刮风,据说是又要降温了,早上起来一看,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是啊,明天就是雨水了,随着湿度的上升,体感温度会好很多,冷又能冷到哪里去呢?

电影市场却并不平静。

首先就是一声《大地惊雷》。25岁的美国女演员米奇·麦迪森(Mikey Madison)凭借《阿诺拉》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

周日以前,虽然阿诺拉已经斩获四项大奖,但米奇麦迪森目前在所有评比中均铩羽而归,依然颗粒无收。对于第7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我感觉希望不大,因为英国是莎翁的故乡,盛产戏精,那里的戏精不是按个算,都是按笸箩称的(看了很多年电影之后,我第一个称之为戏精的女演员就是英国演员西尔莎罗南,这次和米奇同场竞技),另外她剧中脏话也太多,我也曾经以为,最佳演员可能不光考虑演技,还要考虑社会效应,特别是在保守的英国。而下周日翻牌的美国演员工会奖则会由于同行相轻,更偏重于年龄、资历,甚至事业发展的曲线,事业低谷后百折不挠的人,更能获得评委的青睐。

奥斯卡应该是她唯一的希望。

然而,英国人终于被米奇极具戏剧张力的表演所震撼,一改自己保守、刻板甚至有些傲慢的形象,抢在奥斯卡之前向米奇麦迪森献上了花环。25 岁的她也成为英国电影学院奖史上首位“90后”影后。

这让我想起了阿诺拉在电影中亮出戒指的镜头,就是,不管反对之声会说出多少理由,米奇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演的好。

...

然后我又去看了一下电影票房。看到了现实版的《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美队国内周末才大几千万票房啊?!甚至被春节档的两个难兄难弟保级球队封神2和蛟龙吊打。要知道,几年前,我认识的几个年轻人都是跑去看零点场的,零点场都几千万票房,虽然碰上哪吒受影响,但也不至于啊,毕竟,它还是有自己的基本盘的啊。

所以脑子就开始有点乱,突然想到豆瓣网友在app推送中提到文琪给《阿诺拉》打了两星,于是我就跑去看,还真是。1月8号看的(大部分影迷应该是12月下旬看的),然后我又翻了翻,不久前还给电影《冰血暴》打了分,看来,大牌们在刷片方面也没有太大优势啊,因为这部电影网上一直没有,我找过几次,这次看了比利鲍勃松顿的石油天王,然后又去找《冰血暴》电影,嗯?有了????

脑子继续乱,又跳回到美队扑街,想到了吃足了春节档红利、前几天花式撤档的一部电影。上豆瓣一查,6.3分,这不是不错嘛????,发行方春节后因为豆瓣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一星而破口大骂豆瓣是黑粉聚集地。(其实我感觉豆瓣网友真的对他的电影很友善,很宽容,如果这个老总知道阿诺拉这部电影,看到了豆瓣的评分,现在又看到了美队的票房,他应该很庆幸,上天对他是很眷顾的)

不管《阿诺拉》好或者不好,首先我认为,每一个认真看完电影的观众给出的评价都是值得尊重的,电影拍出来是给大众看的,它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另外,阿诺拉好或不好,对于我们这些被老美称之为海外市场电影观众的影迷来说,于我们,于他们,既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任何毛线关系。其实观众观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interactive的过程,就是电影通过影像把自己传递给观众,观众由于本身年龄、经历、家庭背景等等诸多不同,再把自己对电影的印象投射给电影,而这时电影变成了一个多棱镜,观众看到的,实际上只是多棱镜里面的自己。

因为一部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观众不只是跟导演、主要演员在互动,还包括群演、制片人、执行制片人、编剧、联合执行制片人、摄影师、副导演、第二单元导演、场记、灯光、道具、服装、化妆等等等等很多很多人,其中一个细节的好坏,就会对观影体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个细节的提升,很可能就会投射并打动到你。(比如阿诺拉头发上的发丝亮片)

...

突然想到,小组讨论里一个网友发言说的,《阿诺拉》这种电影都能提名?那抖音短剧如果扩片成电影,是可以吊打奥斯卡的。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没有看过抖音短剧,但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应该是能做出好电影的,我一直认为蒲松龄、汤显祖编故事的能力,放在现在的好莱坞都顶级的。

但事实上,似乎內娱在全球的影响力还是有些差距。即使这次春节档票房大获全胜,但以后大概率仍是惨淡经营,因为情绪亢奋之后,自然规律上是要回归平静的。(这也是我对阿诺拉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我是一个典型的类型驱动型观众,看阿诺拉之前,刚刚看完小雀斑、泰勒谢里丹+佐伊索尔达娜、泰勒谢里丹+比利鲍伯松顿,按理说情绪上不应该对这部黑色荒诞幽默的小电影产生过多的纠缠,但阿诺拉的观影体验,真的达到了古人对艺术作品的顶级评价,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而且春节只有一次,除了春节,国内似乎没有人去看电影了,他们给出的理由光明正大,就是电影不好看。

至于为什么拍不出好电影,媒体、网上也有很多讨论。但我想目前还没有人知道,或许也没有人真的想知道。

但我有那么一点点,真的想知道。有的影迷可能会说,不是很简单嘛,审批制度越来越严造成的。但我有点怀疑,因为貌似太正确的答案可能还真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

再从撤档电影说起。 当初看春节档发行,我很吃惊。撤档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观众还没有看腻吗?不用脑袋想,这是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啊,因为现在观众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不光是电影啊,还有剧,还有游戏,动漫,体育转播,社交媒体,漫天的手机新闻等等等等。发行方制作这部电影可能非常用心,但电影首先是一个类型驱动的产品,就算是美队,观众审美疲劳了,照样扑街啊????。撤档电影是属于顶层设计就有问题的一个产品。

再从类型驱动说回到阿诺拉,我刚刚去豆瓣看了一眼,阿诺拉的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剧情可能就是drama吧?喜剧,阿诺拉没问题,然后呢,爱情?完了,突然明白为什么有的国内影迷给阿诺拉打低分了。我不知道豆瓣和猫眼的类型划分是从哪里来,可能是参考欧美平行搬移的吧。因为drama/剧情这个分类就非常可笑,不是,哪个电影没有剧情呢?爱情更是不沾边,阿诺拉是属于荒诞、黑色幽默类型的,如果观众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就不会有观影后的诸多不适感了。

...
英国最具表演才华的女演员西尔莎罗南在台下静静地听着米奇麦迪森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

豆瓣猫眼其实也是电影工业的一环,虽然处于电影工业的外围(这里仅指猫眼手机app),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逐步成为了相当重要的一环。

前几年,一个逢热门电影必去电影院的朋友告诉我,电影在国内,主要还是一个社交功能。他的话深深地震惊到了我,可能是旁观者清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电影能轻松达到几十亿票房的水平。但他对电影的看法是和我大相径庭的,我一直认为,电影,首先应该是一件能够推动社会积极变革的艺术品。

所以,内娱的整个system,从最顶层的制片人开始,延申到中层的电影媒介,再到最底层的观众,可能都是有点问题的。

也许是那句中国古话吧,食肉者鄙。(这个词我还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懂,刚刚去百度了一下,这个词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或许,若干年后,抖音短剧扩片的电影真的可以吊打奥斯卡。但前提是,另一个阶层的人要给这些底层影视工作者机会,而不是像《阿诺拉》里面富婆妈妈、爸爸和牧师组成的元老院一样,把阿诺拉的梦想扼杀在台阶前。

...

至少,不要让他们《老无所依》。

感谢阅读。

只是一点受消息刺激后对胡思乱想的一镜到底式的记录而已。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英国人变了,可能奥斯卡也不是以前的奥斯卡了,但这个世界肯定不是以前的那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