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節奏舒服,卻也看得我不是很舒服……
一個廢柴中年人蝸居北京十餘年,經曆了無業,失戀之後黯然回到家鄉,開始自己的“啃老”下半生。卻因為陰差陽錯碰到自己的高中美女同學(現在電視台做記者)成為了其紀錄片的男主角。就這樣本該停下甚至失敗的人生當中多了一份希望,正是這希望讓一家老小仿佛獲得新生,卻也因為這個希望将平靜的生活打破,最後又回歸到失望當中繼續生活。
這個故事很感人,很能引起當代年輕人的共鳴,也不說教,也不煩人,所以這是我說他節奏舒服的地方。
當故事最後那一段用行車前後代表“走走停停”的收尾也算精彩。不失為一個工整的作品。
但是,在其教科書般的創作中,我依然感受到了一絲不悅,那種發自内心的警惕在發生……因為如今的文藝圈,釋放了太多負面情緒的佳作,也催生了很多負面欲望的使徒行者,越來越多的新創作者願意加入這個賽道,不是因為這個題材難,反而是對當代創作者來說最簡單的文本了。
不需要太多對各個職業的深入了解,自己可能就是一個喜歡宅在家裡敲敲鍵盤,随意幻想的宅男。随意勾勒,還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對于大多數觀衆,這種狀态像極了工作後回到家的自己,也很容易産生共鳴,獲得認可。
然而老一輩文藝創作者留下的那種身臨其境,深入各行各業挖掘文藝素材的基本功卻在逐漸消失。影視的專業化也同時帶來了創作的模式化。在舒适區中找自己擅長的賽道不好嗎?
面對如今的時代,我也不敢說這是好是壞,但是總是覺得哪個行業的興衰都是有周期性的,而這個周期性的根本依然是人才,技術和産品力。
目前中國電影進入到了技術随科技發展了起來,卻因為培養方式的逐步精英化失去了好的創作力和好的電影(産品力)。這是值得反思的。
像極了幾年前無病呻吟的自己:總會因為一點細節而引發長篇大論,會因為電影的悲傷而觸碰自己脆弱的内心,後來逐漸發現原來悲觀很容易,給自己判定死刑也很容易,過一輩子“啃老”的生活也很容易,可自己寫出這些文字不就是還想讓更多人認可自己的文字嘛?說白了,還是沒法擺脫世俗的眼光,還是會不自覺和同齡人比事業,比金錢,比權利,比誰臉皮更厚!
說回自己的親身經曆
幾年前的自己迷茫的不知所措。不想自己太累,卻也想像考公成功的同齡人那樣獲得父母的認可。不知道自己的動手能力還可以開發一下不,不敢邁出自己想要的那一步。
一切決定都在一刹那,一切轉折也在一瞬間,慢慢自己變了,時代變了,人也變了,
到了如今的自己又開始面臨選擇,一個自己行業未來的選擇。能否讓自己重新回到冷靜的狀态,迫使自己給自己定一個三到五年計劃。
走走停停
走的時候人總是有希望有沖勁兒,但害怕聽下來。
停下來要受到太多周遭的影響,無法調整好心态。
可是隻有停下來,你才能觀察到過去的自己經曆了什麼。才能對自己的真正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不卑不亢,也不能妄自尊大。
停下來很難,可我們需要駐足,需要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和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