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願以償故事類型的主題意義通常為:主人公在完成自我目标任務的同時,也完成了關于個人身份和情感認知的尋找。兩部影片在主題上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主人公在經曆時空穿越後發現自己的情感訴求與欲望折射。在《蝴蝶效應》一片中,主人公埃文在曆經多次的時空穿越後,終于明白未來的不可控制性,所有事情也都不具備完全确定性和完美性的把控。整部影片體現着對于生命的思考,對于命運抉擇和把握的抉擇,當人們不斷沉溺于改變過去,進而妄圖改變現狀和未來的時候,才會發現當時所做的決定于現在看來才是最正确,且最符合生命發展進程的。對于超越時空的渴望同時也是對與現實悲劇的失望,海德格爾提出“此在的這種展開了的存在性質,這個‘它存在着’,我們稱之為這一存在着被抛入它的此在的被抛境況。其情況是:這個存在者在世界之中就是這個此。被抛境況這個術語應是托付的實際情形。“在現實客觀世界中,任何事情的發生和發展必然與之前的事情和周遭的事物都有關系。埃文的失憶不僅僅是對多重時空的模糊與混淆,更是故事講述者象征着人類對日常不重要的所事所物進行淡忘的瞬間。人們通常會對自身影響深刻的事情進行記憶奪取,而對于不重要的事情則會有意識的選擇忘記。多重時空的假定性是由于人們明确了現實的悲劇性,對于人類被抛于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悲劇性的生活選擇逃避,不想直面客觀現實,于是選擇穿梭在虛拟世界中,進行痛苦的淡忘和改變。

在《夏洛特煩惱》中,其主題内涵更傾向于個體對于情感和愛的抉擇。人類往往會因為年少不可得之物而悔恨終生,該片就從夏洛去追尋年少時暗戀的女孩秋雅為線索展開叙事。夏洛從現實空間穿越入假定時空當中,利用時間的滞後性,成為了著名的歌手,享受着現實世界得不到的奢華生活,自然也得到了秋雅。這一點和《蝴蝶效應》中相似,是對現實悲劇感的欲望折射,獲得世俗社會的成功與認可。在拉康的語境裡,所謂人的欲望即“他者的欲望”,是對“他者欲望之欲望”。夏洛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在進行他者對自我本體的認可,但當他完成之後,卻深感空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偶然得知馬冬梅當年舍身救他的事實,人物心境也由此發生轉變。他來到馬冬梅的家,找到了自己對于愛的歸屬。該片所帶來的文化思考在于:當人不滿足于現狀物質的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時,往往希望改變現狀,但到最後才發現所謂的選擇并不能夠得到比現狀更好的結果,要珍惜眼前人,片尾夏洛對鏡子的凝視,不僅僅是對自我的穿越凝視,更是對個體情感欲望訴求得到答案的凝視。

超現實主義“如願以償”類型故事通過多時空的假定穿越,構建起完整的叙事情節與叙事空間,并基于此展開對人物的描繪與刻畫。形式上的标新立異帶給叙事更大的創作新意,并在此融入深刻的符号隐喻,使故事上升到一個新的哲學高度。該類型故事有其共通之處,但每部影片又在不同領域給予人類深刻的思考與關懷,達到其叙事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