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電影叙事具有一定相似的高概念特征,在超現實魔法子類型中,其類型叙事要素總結為:“通過多時空的交叉叙事來完成主人公的願望,并通過補充多信息差來完成整體故事的講述,從而達到如願以償的故事效果。”在2004年新好萊塢上映的影片《蝴蝶效應》中,主人公通過多時空的穿梭來完成他想和女主角在一起的願望,同時希望童年時發生的爆炸案對未來的影響能愈變愈好。而在國産影片《夏洛特煩惱》中,主人公則是通過僅有的一次時間穿越妄圖改變自己的人生,并和學生時代的暗戀對象在一起。兩部影片都是在時空穿越的情境下,通過原有事件與現處時空的“錯時”和事件的因果聯系來完成自我目的的搭建。

1.1多時空的環形叙事

馬賽爾·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一書中提出:“電影是第一門能夠保證十分完整地控制空間的藝術。”電影展現的是客觀的假想性的空間結構,人物在這種動态的假定空間中展開思想與行動,從而構建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多時空的轉化也推動着叙事的情節變化,在補充電影空間完整性的同時,也兼有隐喻等具有哲學意義的符号功能。學者麥茨将獨立片段分為獨立鏡頭和語意群,而多時空的叙事結構則屬于“非按順序的語意群”,《蝴蝶效應》則屬于其中的“括弧語意群”,概念為“并不按照順序組合去連貫其相互關系”,該片中多重複性進行的時空叙事,以時空的流轉來完成情節的依附與轉變,主人公埃文通過閱讀自己的日記來達到穿越時空的超現實功能,進而改變某一時間節點的現實情況,從而如“混沌理論”所說的那樣,影響着未來發生的諸多事件。主人公埃文對于事件節點的改變也并不是按照線性時間順序進行改變的,而是通過每次時空改變之後對埃文影響最深刻,最想令他改變現狀的事情來進行時空穿越,例如他在監獄被人欺負,又例如喜歡的女孩凱西意外死亡。環形叙事結構使整部影片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假定時空,前文所鋪設的懸念性情節又在最後得到了解釋。在《夏洛特煩惱》裡,時空穿越則被設定為隻進行一次的假定空間轉換,所有的叙事隻基于這一次穿越而展開。影片在弱化超現實設定的同時,增強了叙事的可控性。對比分析來看,《蝴蝶效應》則更注重時空差别的形式叙事,而《夏洛特煩惱》則更加注重叙事情節的推進與人物目的的達成。

1.2關鍵連接點的時空搭建

在時空穿越的設定中,如何進行穿越,以及穿越的關鍵節點選擇,是影片完成形式搭建的重點,也是叙事中的關鍵邏輯點。在《夏洛特煩惱》中,影片一共進行了兩次時空穿越,一次是主人公夏洛在參加秋雅婚禮時,被妻子馬冬梅一路追趕到了廁所,趴在馬桶上完成了時空穿越,另一次是在假定時空當中夏洛躺在醫院,身旁的馬冬梅給他唱歌,夏洛留下眼淚,完成從假定時空到現實時空的第二次轉變。這兩次時空穿越的節點搭建都以主人公與妻子的人物關系為基點展開,一次是逃離,另一次則是回歸,也是影片完成情感叙事的關鍵點,通過一次時空穿越達到人物的情感性關系轉變,找到主人公的如願以償目标。《蝴蝶效應》的連接點則是主人公每次穿越後所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比如身處監獄,比如自身殘疾,亦比如他失去了心愛的女孩。這些節點是穿越後未來的不可預判性所帶來的影響,也是牽動着主人公心裡預期與情感構建的關鍵性情節,在這些情節中,不免出現重複性的事件,例如埃文不僅一次改變爆炸和拍攝兒童色情電影事件發生時的實際情況與人物動機,所帶來的影響也都是毀滅性的,但也正是這些重複的關鍵性情節,才完成了影片叙事邏輯性與情感操縱性的叙事搭建。

1.3多信息差補充與叙事節拍

在布萊克·斯奈德的十五節拍中,首尾節拍通常是确定和完成一部影片基調、類型以及最終走向的重要節拍。在本文中,則主要通過兩部影片的首尾來進行叙事節拍的比較分析。

在《蝴蝶效應》中,時空穿越的不同情節設置主要是通過操縱主人公對于原事件的信息落差來進行展開,多重時空完成了時間序列的差異性表達,而在信息傳達層面則具有一定的缺失,就會造成叙事時人物緊張的心理節奏。該片首尾照應,其開場畫面為主人公躲避衆人追尋,最後藏在辦公室桌下寫信,節奏緊張有力,确立了全片緊張、高感的基調風格,其整體走向也傾向于懸疑。終場畫面則與開場畫面完全一緻,解答了影片開頭問題的答案,一問一答似的首尾節拍呼應也使整個片子的叙事更加完整緊湊。《夏洛特煩惱》的首尾節拍則相互對立,開場畫面是夏洛打算在秋雅婚禮上好好表現一把,卻被妻子的到來打回了原型,開場則确立了整部片子诙諧幽默、搞笑的風格傾向,并清晰地交代了人物前史與人物關系。終場畫面則是主人公完成了心理情感的轉變,選擇走出去,擁抱所愛之人。人物情感弧光完成了轉變,首尾節拍的相互對立也充滿着情感的戲劇性轉變,成為開場畫面的有力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