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尚秀是韓國的一位頗為高産的藝術電影導演,在他的新片《在水中》于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之際,我們來回顧一下他的經典之作《北村方向》(The Day He Arrives)。
“這些沒有理由的事聚到一起構成了我們的人生,然後我們故意從其中挑選幾個當作理由,連成一條思考的主線。就是說我們随便挑選幾件事情,把點連成線,再給上個理由。”
回看洪尚秀在《北村方向》之前的作品,他并沒有局限在《夜與日》的那種線性叙事和《玉熙的電影》段落式結構編排中。在《北村方向》中,他試圖将事件看做和時間一樣不規則流動的非實體。對這一觀點更清晰的論述出現在他的下一部影片《自由之丘》中——時間并不是像你和我的軀體或是這張桌子一樣的實體,我們的大腦構建了一個時間連續體的思維框架,連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種對于時間與事件的哲思貫徹于《北村方向》的整體設計之中。
地點為人物提供了一個“确定”的方向,我們看到成俊和他的友人流連于北村的街道、酒館中。地點更像是這部影片的主角,它們重複出現,為事件發生提供合理性。導演、電影評論家、學生等角色在他的影片中反複出現,洪尚秀從自己的經曆提取養分,為這些地點中的人物注入生命力。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角色,代表着那些“沒有理由的事構成的人生”。
對立的人物
洪尚秀的人物經常分布于畫面的兩側,在他看來,這兩側的位置中分布着一個個凹槽,而他的任務是将人物放置于其中,等待交流的自然發生。洪尚秀的目光不在前景也不在背景,酒桌上的聊天通常發生在畫面的中景,沿着客觀視角的縱深展開。這與侯麥的電影中面向鏡頭交流的人物不同,侯麥的影像中,人物的交流采取一種更開放的姿态,在這種開放的姿态中互相感受。而洪尚秀的構圖方法象征着一種被人際交往束縛着的規則感,對立的人物話語藏着機鋒,酒桌下暗流湧動。
變與不變
随着關系的變化,人物的位置發生變化。成俊曾三次偶遇女演員,第一次的時候,女演員背對鏡頭成三十度角,而第二次她側對鏡頭,到了第三次時,她面向了鏡頭。随着心理的變化,人物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在影片的開始,成俊由于“偶然”遇到三個學電影的學生,成俊與他們在酒桌上交談甚歡,随後他卻大罵并逃離了他們。然而,在影片的結尾,他再次遇到兩次偶遇的女演員,他接受了這種偶然,在照相機的“支配”下,他顯得無所适從。
在《這時對,那時錯》中,男主角兩次面對金敏喜飾演的女藝術家采取了不同的行為,從而導向了不同的結局。而在《北村方向》中,當相同的演員飾演的不同角色出現在成俊面前時,他的感情強烈地流露出來,鏡頭迅速地聚焦于他的臉上,然而在感情的升溫中,他接受了這樣“沒有理由”的現實。
正如片中酒館的名字一樣,洪尚秀始終在暗示觀衆:《北村方向》是一部虛構的“小說”。偶然與重複創造了一種間離感,讓我們感到一種非現實的意味。重複的場景和動作、偶然的事件在台詞中再次被提及、面向鏡頭的目光、漫天飛揚的雪花倏然消失。這些細節似乎并不相關,然而在這種非現實的力量之中,洪尚秀為這些事件/動作賦予了一種超現實的特質,從而為北村中偶然與想象相互交織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