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探先生,我感覺到了深深地敵意”,這句話妙在何處?

《緻命戀人》(騰訊視頻)《辣手美人心》(豆瓣)
前面劇情對白是這樣的,在心理醫生作為證人而把一個罪犯洗白以後:
心理醫生:“警探先生,你是在因為某些事情而不開心嗎?”
警探:“誰不開心?我嗎?我們警察就喜歡看着罪犯逍遙法外。特别是以什麼狗屁精神病作為借口。”
心理醫生:“我們都清楚那個孩子并不危險,他隻是意志力不夠。”
警探:“這些話我之前已經聽過了,如果有誰要瘋了的話那也應該是我。看着幾個月的努力就因為你而泡湯了!”
心理醫生:“警探先生,我感覺到了深深的敵意。”
我這裡想分析的是最後一句話,為什麼是這樣一句話,而不是
“警探先生,你有深深的敵意啊”(省略了我感覺三個字)
“你為什麼/憑什麼這麼說”(你)
“你這樣說太過分太無理太滑稽了”(你)
“你想打架嗎?”(你)
“我受不了你了”(我)
“我真想揍你!”(我)
每一句話,每一種說法,都會揭示說話者本人的情緒、出發點、思路結構、視角維度
“警探先生,我感覺到了深深的敵意”這句話的立場出發點,既不在“我”也不在“你”,而是在第三視角,也可以說站在更高的維度觀察,句子中的“我”并不在情緒中,因為如果在情緒中,不需要把“我”說出來(就像下面假設的第一種可能),尤其是聯系句子後面的詞語更能得出這個結論。所以,此時的“我”是說話者看到的一個人,一個可以命名為“我”的人。真正的說話者情緒跳出這句話本身的情景,成為一個觀察者。
“感覺到”,妙!是描述而不是判斷評論。
“深深的敵意”,又是對客觀情景的描述。
總體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警探先生,我是一個旁觀者,我聽到了你倆的對話,雖然我不認識你們兩個人,但我感覺,你剛才說的話,讓這位兄弟感覺到的是你對他有深深的敵意,你看怎麼辦?
一種置身事外的觀察完全能否把自己的情緒抽離相出來,給情景的雙方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這是溝通的一項特别重要的技巧-抽離。
人和動物最重要的區别,就是人可以作為第三者來觀察自己。(《故事經濟學》)。人類發展過程中,狩獵以後能夠圍繞篝火講故事,就是因為人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經曆的事情進行分離。而其他動物則不能。題外話也因為大緻的時間就是兩個小時左右,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們在電影院裡還是在論壇會場,一般的時間設置都是兩個小時。超過這個時間,人類的尾骨和屁股肌肉神經都會感覺到不舒适。這是人類進化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