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有看過導演拉斯洛.奈邁什的《索爾之子》,再回望《日暮》,我們會發現電影中包含着揮之不去的、鮮明的曆史意識和政治關系,就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貝拉.塔爾教會了我如何思考電影,但我必須找到自己的視角。”可以說,《日暮》正是透過他所摸索的視角去看待曆史的結果。

《日暮》的背景設定在一戰爆發之前,地點則選擇了“真正的多瑙河明珠”布達佩斯。然而頗有意味的是,影片在懸疑的設定上也恰到好處。一個困惑于自己家族身世的女子,遊蕩在充滿迷霧的20世紀初古老的布達佩斯城裡努力尋找着真相。為了這個真相,142分鐘,我們就這樣沉浸在其中。

與此同時,沉浸也成為了觀影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手持攝影、跟拍、淺焦鏡頭以及長鏡頭的使用,都為沉浸式觀影帶來了某種意義上的真實。這種運鏡風格的背後是拉斯洛貫徹一緻的哲學理念。這不盡然是一種全知的上帝視角,也稱不上全然的主觀視角,而是每一個局限視角下的個體,看待自己所處的世界和時代是如此的不完整的、受限的視角。

影片的結尾,戰争的爆發,奧匈帝國的轟然倒塌,留給我們最大的疑問或許是,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在左右着、牽絆着一個強大帝國的毀滅,一種古老文明的消耗殆盡?我想,導演想要探究的主題和意義正在于此,就像他采訪時所言,“我想拍一部電影,關于一個年輕的女性,她的個人命運也在映射這個世紀的命運,個人故事和更大的曆史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