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用新現實主義風格講述了一個觸及堕胎議題的青少年成長故事。影片細膩地描繪17歲女主角奧頓的性格,導演敏銳地捕捉了奧頓慣性壓抑的不知所措,在極簡但自然的對白催化下,該片給人深刻的感受力。雖然觸及未婚懷孕和堕胎,該片主要還是講述一個青少年遇到難題的成長故事,用極具政治争議的議題作陪襯,着墨在描繪長大過程遇難時心裡的情緒轉折,勾起觀衆記憶中非常私人且深刻的情緒反應。
該片用四個程度副詞并列堆砌成的片名,一時間很難讓人記住,但直白有力。影片在情緒表達上哀而不傷,絕望中亦能開出希望之花,比起單一的混沌、掙紮、失望和荒蕪,這更符合青春的本質——于暗夜的沼澤中掙脫,偶爾也能擡頭看見和煦晨光。鏡像語言的處理上,也并沒有過多的雕琢和裝飾,個别地方甚至有些“漫不經心”,營造出了半紀錄片的真實感,也更符合青春題材電影應有的天然和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