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5,三星半。
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
(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
關于政治:
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寥。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街頭遊行離當下的時代和中國社會都太遙遠了。這種距離感在當時是空間上的,今天則更是時間上的。雖然舉世皆知,但無論如何他人的苦難永遠是故事,不介入和逃避是大多數人的舉措,而關乎這種“遠離”恰恰是本片的主題-我們究竟有無罪責?
由此,影片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去親曆曆史,曆史真正在影像中活了過來。
遠在越南的政治戰争為何會牽涉到法國和整個世界?一旦涉及勢力分裂,内政問題都會被煽風點火上升至國際問題-以及意識形态、種族等等問題。尤其在冷戰的兩極格局下,更何況有“國際警察”美國的監視。
最後,有一點仍無法理解-為何要采取街頭遊行,采取一種cosplay的遊戲方式,将一腔熱血揮灑在街頭的叫喊?
關于新浪潮:
影片由多位法國新浪潮導演所拍的短片組成,雖然局部有亮點有創新,但整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和各導演的風格出入有關。
影片中教條的說教相對較少,或言導演的意圖被轉化為影像的表達,如動畫、紀錄檔案、演講的拼貼,尤其是美國的媒體和反抗者的聲音交叉出現,諷刺意味十足。另外,也轉化為受訪者頗有建設性的演講式口述了。
由此片可以看到各個新浪潮導演的傾向和風格,不是“輕騎兵”的一面而是介入的、政治性的一面。在其他個人影片中均有反映:如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周末、中國姑娘,克裡斯馬克的五角大樓的第六個面,以及雷乃、瓦爾達等人。
25.9.7投影儀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我的影評(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
政治與新浪潮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簡評-第五代發轫作
C 5-簡評:觀影體驗實在很一般,影像貧瘠不堪、情節一樣僵死無力,鏡頭毫無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鏡頭間也不具張力。播音腔的配音,樣闆戲的表演,攝影的确有新意,但總體上十分雞肋-節奏不穩、形式和内容的不協調,也隻有在這個特殊時段才會産生出 ...
劄記-随感-簡評
評分:B- 6.6/6.7前言:機緣巧合來看第二部該導演的電影,聽說是和《扒手》一樣地動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視聽更為程式化、絲滑的長鏡頭減少了,詩意和美感也有所喪失(或者說側重發生了變化)。簡評:有着《男人的争鬥》的開頭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為何中規中矩?
評分:B-6.8二刷觀感依舊非常一般,但已經完全将其把戲看透了。沒有見過如此自作聰明、匠氣與說教氣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圖作為系統性的影評,隻是将劄記分集整理。)前言:和《紅高粱》一樣,正好是九個月後在影院重溫。依舊是重估的目的。初 ...
簡評
B7.5-雖然絕對不算多麼精緻的傑作-略顯單調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歡,很純粹的片子,三星半。一個月以來每周找資源都以譯制片失敗告終。等待了三周以為找到了資源,結果依舊是俄語譯制片加英俄字幕,無可忍受。終于看上了繁體中文字幕版-即 ...
大銀幕重溫再評
B+8.2很不錯的作品,有所回味,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或許是由于其克制吧,總覺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結構沒有那麼連貫,也沒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靈之馬》則更精巧甚至輕快。選角的形象和十分恰當和典型,表演則簡化到甚至有點生硬刻闆-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