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很差。遠不如第一部。

話說我很久都不寫長評了,上次寫便吐槽,再寫居然又是偏吐槽,這不好呀!

第一部我真的很喜歡,可以說是除了溫子仁系列之外我幾乎最喜歡的歐美恐怖作品。第二部美其名曰繼承發展,實際上這個尾巴不如不續。

《招魂》為什麼經典?

依我看是因為它同時做到了三點:内容,形式,佐料。

形式上,招魂的氛圍感、跳吓、怼臉都是一流。内容上,“招魂”本身便帶有的宗教色彩與極強的對抗性不必多說,而它的暗線—感情線(親情、愛情)無疑也非常豐滿。加之時不時的插科打诨,或第二部的音樂元素,這些佐料無疑是錦上添花。

以上的這三種元素在《招魂》或溫子仁的其他作品中不僅沒有互相影響,反而齊頭并進,達到1+1+1>3的效果。但一個恐怖驚悚片要做到這些太難了,不必說恐怖驚悚片,就是大導演的商業巨制或文藝巨著也很難處處兼顧。

《招魂》《潛伏》的成功在我看來取決且僅僅取決于一點:溫子仁太有才了。

《險惡》的第一部差點就做到了。《險惡》第一部尚且有一些探案與驚悚的融合,并佐以配樂等等小佐料。第二部就隻剩下單調且寥寥無幾的跳吓與乏善可陳的文戲,而到了最後的十幾分鐘,這場攜帶者鬼神、惡魔等元素的探險,終于被徹底擺上台面,變成了一部大逃殺。第一部男主怎麼都擺脫不了的宿命—錄像機與錄像帶竟然被警察輕松砸碎,大boss都現身了也不自己動手,小孩搞砸了就拉倒了。這些已經不能用bug來形容了,這些就是編劇疏忽或不負責任或者單純缺乏想象力造成的劇情空洞。

但當我寫完這麼一長串感覺不吐不快甚至意猶未盡的時候,我看到了一篇影評。他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第二季,得出“快樂的背後恰恰藏着惡”、“每個家庭都有獨自的惡”、“家庭的慘劇有其必然性”這樣的結論。雖然我完全不覺得導演編劇想到了這層,但我發自内心贊同這樣的解讀。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Sinister确實發自内心,無處不在。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再發散一下,為什麼大多數的恐怖片都有意塑造一個“渣男”/“碧池”或一個糟透了的家庭,或許這其中也蘊涵着人性深處的惡與一報還一報的基本規則。而電影把這種“惡”挖掘出來,并無限放大,或許就成了“鬼”

所以藝術終究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