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0

整體挑不出什麼毛病,一開始就被冷峻的色調、穩健的鏡頭語言以及平穩的叙事吸引。非說問題可能還是來自于角色:母親、姐姐這一派有點标簽化,女主本身的人物層次實際上也并不深,她所展現的更多還是對夢想不懈且有點慣性地追逐,其本身的心理狀态并未太多提及。

但這些都是雞蛋裡挑骨頭,終究這是一部商業類型片,人物的取舍也是為了叙事通暢。

劇情更不必多說。看慣了美式勵志的我差點以為這又是一個《勇士》一樣的故事(并非貶低勇士,相反它是一部各個方面都近似完美的商業片)。看電影時我天真地想:這個故事最差的結局就是女主輸掉比賽失去榮譽➕教練意外去世,我甚至還期待着一出女徒弟借代女兒借此完成教練家庭和解與救贖的戲碼。然而我忘記了導演是東木,或者說我尚未認識到東木的冷峻甚至冷酷。我低估了劇情的走向,高估了我的格局。沒有這樣一個反高潮的故事走向與結局,影片就不會這麼成功(尤其是在2004年)。沒有我看過無數商業片形成的思維定勢與無端猜疑,我也不會在後半段如此痛苦。

上一次我看完一部電影無話可說久久無法抽離情緒還是維倫紐瓦的《焦土之城》,看了一下時間,大緻剛好是一年之前。如果僅從這一點兩相對比,《百萬美元寶貝》似乎還是個不錯的結局:教練将女主視為骨肉,情感得到了寄托;他幫助女主安樂死,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女主始終在追逐夢想,人生最後認清了家人,有尊嚴地主宰生命……這或許算緻郁,但算不上絕望,我如是安慰自己。

“不是所有故事都有好的結局”這話與其形容電影還不如形容生活。我不認為有多少人能夠真心喜歡這樣的劇情,電影作為一種脫胎于娛樂的産物,觀衆終究是青睐快樂結局的。

實際上真的不用強行自我安慰什麼“她已經赢得了人生”“她掌控了自己的命運”“這才是真實的勵志”“這才貼近生活”,除非你第一反應就是這個。

就平靜地接受一個到達頂點然後灰飛煙滅的故事,接受東木大爺和編劇故意營造的這樣一個究極反高潮情節,然後關掉電影,繼續自己未必成功也未必失敗的生活。

電影隻是電影,它若能激勵你甚至成為你前進的動力那也隻是因為你,而不是電影。電影作為一個大緻兩小時的視頻,它就在這裡。沒那麼多驚心動魄的旅途,沒那麼多感人至深的情節,沒那麼曆盡千帆的欣慰,沒那麼多你其實根本不可能感同身受的“共鳴”,更沒太多生編硬造的藝術色彩,一切都取決于你,你的生活隻是需要一個切口,而此刻它剛好是電影,僅此而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影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成為我的生命。倘若太看重電影,不斷糾結其精神,或沉湎于某種情緒中無法自拔,我們便終究隻能在别人的故事中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