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短改長,随便寫

視聽有多成功,故事就有多失敗;情景有多隽永,人物就有多蒼白。

這個電影論文學性不如燒女,論觀賞性甚至連《第一頭牛》都比不上。前者導演調動視聽配合着俄狄浦斯與維瓦爾第營造出極強的壓抑與更強烈的迸發,後者至少踏踏實實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犬之力》的劇本完完全全是打着精簡的旗号偷工減料。除了本尼飾演的哥哥以外的所有人物全部缺乏任何富有說服力的刻畫,弟弟頹得理所應當,弟媳瘋得莫名其妙,侄子又扭捏又脆弱就因為他是個同性戀?到最後還黑化了?

太蒼白。全片既沒很好地體現家庭的分裂,沒很好地體現兄弟的困境,也沒很好地體現社會規則對個人的束縛,更沒體現同性之情的暧昧或糾結,甚至連堪稱流量密碼的弟媳受到的《父 權 社 會》的精神壓迫都沒有體現出來。白費了男主偏執性的攻擊,白費了女主自毀式的瘋癫,白費了這個電影本該具有的社會探索與精神分析意味。

太刻意。就像侄子一眼就能看出誰都看不出的犬之山那麼刻意,就像為了掩蓋身份燒掉紙花那麼刻意,就像小弟會當着大哥的面叫其侄是基佬那麼刻意,就像哥哥獨自拿着手帕撫摸自己身體那麼刻意。這種目的性極強的刻意展現并不是《犬之力》獨有的病症,它幾乎是每一個學院派導演從不錯走向優秀的必經之路,奉俊昊《寄生蟲》是這樣,前幾天的《聖母》也是這樣。

很多人用《犬之力》與斷背山相比,在我看來是極為不妥的。比之如《斷背山》,其最欠缺的恰恰就是《斷背山》最核心的也是李安最擅長的那種舉重若輕,斷背山中,兩個牛仔的相識——火花——分離——重燃——爆發——離去整個過程層層推進,經曆兩個高潮,而李安的個人能力使得這個過程平靜中透露暗流洶湧,激烈中暗含世事無常,最終成為宿命般的無疾而終。

反觀《犬之力》,硬壓着所有戲劇沖突,獨令配樂放蕩形骸,故事推進不下去的時候就安排男主展示一下肉體,美其名曰藝術,美其名曰克制。大部分人物行為脫離邏輯,硬坳突兀與沖突。最悲哀的是,令人拍手叫絕甚至值得載入影史的視聽語言居然起了反作用,不僅沒有營造氣氛,反而促使整部電影霧蒙蒙灰秃秃令人喘不過氣來。

若風格壓抑,便需或豐富之故事,或深刻之内核,或精湛之表演。若皆無,則觀影者勢必自讨苦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