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陸港合拍片浪潮中,邱禮濤以兩大标簽活躍于影壇,一個是其高效的拍攝效率,一個是其極具春秋筆法的主題内核。

從23年暑期檔開始,邱禮濤的創作效率之高在内地院線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三個月四部新片,讓其繼《拆彈專家2》之後,以密切的院線曝光率重回大衆視野,盡管這些影片質量和票房參差不齊,但在片海戰術和其獨特表達的加持下,仍保持了一定基本盤。

...
邱禮濤2023年四部導演作品

本次《談判專家》立項于去年5月,因部分分鏡和台詞幾乎照搬翻拍的原作《王牌對王牌》,所以拍攝效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在内核上,97前相對自由創作背景,賦予了其更多少見的獨行俠式爽片表達。

同時在本土化上,《吻别》《海闊天空》等金曲的加持,也讓影片的内容更加自洽,綜合以上因素,總歸是近期值得一看作品。或者說,沒看過原版,觀感可能會更好。

...

作者:杜晉宇

排版:白傑

責編:劉小黛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端午檔,随着國内大盤對檔期的依賴性不斷增強,不少影片選擇了檔期紮堆上映,本次端午檔的競争也相當激烈。共11部新片面對如此情況,其大多數采用了提前大規模點映的方式,以尋求口碑提前發酵,《談判專家》即是如此,貓眼9.3的點映的評分也證明其内在的觀衆緣不淺,豆瓣7.4的開分,也持平了《拆彈專家2》的高口碑。

影片第一幕即是一段超長的談判場景,以精神病夫婦煤氣綁架案為由頭,值得一提的是,邱禮濤在這段并沒有照搬原作的背景,而是一開始就将癫狂表演貫徹到底,精神病的設定和從性本善強調模糊道德困境的罪犯。

加之以對傳媒不加修飾報道的春秋筆法,以多視點的方式展示了一個和杜琪峰《大事件》相似的開頭,雖缺少像後者長鏡頭的炫技,但這場戲的高信息量和極端式表達,也能迅速将觀衆拉入到影片的背景當中。

這一場景在劇作上同樣奏效,對社工基金和人物關系的淺嘗,以及關于“過度保護”的延伸,開頭這一幕的感染力十足,以至于完全可以做一個對外延伸,包括像去年戛納一種關注單元的《再無可失》,即是這種基于法理人情間探讨親子保護的命題。

邱禮濤雖選擇了九七前的背景,但在這種人文關懷的創作視野上,卻是始終領先于世界影壇的。

...
戴爾芬·德洛傑特 《再無可失》

在個人看來,影片其實是兩層翻拍,如果說整體是基于對《王牌對王牌》的翻拍,那麼第二幕的談判場景,就是邱禮濤對《拆彈專家2》的間接臨摹。

談判和拆彈在某種意義上存在着感官一緻性,雖然在破壞力不可相比,但在觀衆的體驗上,總歸是一種邏輯情緒。

同時,第二幕的談判的關鍵點建立在手榴彈的爆炸之上,這樣就把談判和拆彈在邏輯上做了一個并聯,邱禮濤為強化這種聯系感,在解決方式上也出現了防爆的沙包陣和防爆服,煞有介事的介入了防爆拆彈的原始設定,但假手雷的虛晃一槍。

從第一幕的劉德華的引爆煤氣罐,到第二幕的防爆服和假手雷的出現,再到第三幕“黑化”的劉青雲,這樣的序列安排内在也無不展示着導演的暗語,這是一部和《拆彈專家2》一樣闡述“用後即棄”的影像。

...

第三幕作為影片最關鍵的高潮段落,邱禮濤的高潮部分頗具亮點,在結合香港地域基礎上,輔之以地标或者其他奇觀以加強感染力,如《掃毒2》的地鐵站開車等,《談判》在情節上刺激程度雖不及拆彈中的炸紅磡隧道和核爆機場,但也奉獻了節奏明快的獨行俠叙事,從灣仔總部到東區,一路上行雲流水的闖關式設計,一人對抗全港警察的孤島設定頗具傳奇色彩。

邱禮濤在對演員調度上也極具特色,這裡他沒有選擇像拆彈中繼承劉德華那種極端的怒火,而是巧妙的捕捉到了劉青雲那種彷徨且冷靜的情緒,這種情緒和原作裡好萊塢獨行俠的設定高度類似,邱禮濤為最大化這種真實帶有紀實感情緒,在車内的機位設計也選擇了類似紀錄片的視角,這點或也包含了些對《大事件》的call back。

...
杜琪峰《大事件》

另外,在影片中劉青雲對外發起談判時,他提到了自己需要神父的需求,在這裡或者是對其早期銀河作品《最後判決》的回顧。

在該作中劉青雲飾演一個蒙冤的神父,兩作制作時間相隔二十餘年,從中我們能看到銀河和邱禮濤對宿命的不同闡述,前者的順應後後者的逆天改命,這或者是其面對九七時不同的心态呈現。

...

在第三幕黑警的尺度和表達上,邱禮濤用片段式的記憶點貢獻了強大的想象空間,談判專家或隻是一種現在進行時,雖然九七前的背景讓黑警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但還是略顯保守和中氣不足。

最大的亮點就是收放自如的節奏感,收就是謝家俊不斷被推搡于各方勢力間的無助,以及談判僅作為最終方案的身份缺失,而結局健身房對高赫毫不猶豫的一槍,則是最有力的放。

雖然結局相比于原版弱化了談判專家身份的命題意義,但邱禮濤用自己的本土化邏輯,依舊完成了整個劇作的閉環,這也讓影片的時長相比于原版減少了20分鐘,與《無間道》《無間道風雲》類似,讓人不得不感慨,這樣的優秀的壓縮精簡能力或是香港創作者的天賦。

...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有些影片到結尾才說明翻拍,影片開頭就交代了翻拍于美國高口碑作品《王牌對王牌》。

影片大量分鏡和台詞也幾乎和原片完全一緻,這樣保守的設置讓影片劇作保證了基本的下限,但為保證原生“港味”,邱禮濤在一些細節上做了不少小巧思,尤其是帶有時代特征對年代暧昧的間接表達。

在開頭的電視報道中,以黃家駒的逝世作為引子,到李翰祥的去世,金曲與合拍片的戛然而止,或為第一幕的談判失敗做了鋪墊,後面加入《海闊天空》《吻别》的金曲,在如今結合劇情來看,或傳遞着一種身不由己的悲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