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最近的國際局勢,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作為不太愛看新聞的軍事小白,我并不想針對俄烏事件進行盲目評論,輕率調侃。
但,作為長期關注社會人文的影評人,我今天想從電影的角度,探讨一個問題——
戰争的本質,是什麼?

在我看過的3000多部影視劇裡,大概有100多部,主題與“戰争”有關。
而在我看來,但凡戰争片,其表達的内容,都可以被分類成四個等級。
最低級的戰争片,是主拍戰争的獵奇場面,給觀衆造成感官上的刺激。
比如手撕鬼子,比如褲裆藏雷,比如《納粹集中營的愛與欲》……
這類戰争片的創作初衷,通常都是為了博眼球賺錢,表達的内容非常膚淺。

第三級的戰争片,是主拍戰争的激烈場面,讓觀衆感受到激情與熱血。
比如《亮劍》,比如《珍珠港》,比如最近某部我不敢評論的大片……
這類戰争片的創作初衷,通常都不止是為了博眼球賺錢。
它們還企圖證明立場的正确,傳播某種信仰和意識形态。
換句話說,它們看似是影視作品,實則也是一種戰争工具。
隻不過這種戰争工具,影響的并非人的肉體,而是文化、思維與精神。

第二級的戰争片,是主拍戰争的殘酷無情,讓觀衆感受到痛心與悲憫。
比如《紫日》,比如《荊轲刺秦王》,比如《辛德勒的名單》……
這類戰争片的創作初衷,通常與任何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态都無關。
它們單純地站在“人”的立場,把視角聚焦到了如你我一樣的,鮮活的生命上。
看到那些鮮活的生命飽受摧殘,我們不禁會陷入反思,産生“反戰”的普世價值觀。

落筆至此,一定有人想問:那頂級的戰争片是什麼樣的?
我認為,在我看過的3000多部影視劇裡——
隻有一部作品,徹底講透了戰争的本質。
隻有一部作品,能夠稱之為頂級戰争片。
這部作品,就是《進擊的巨人》。

可能有人會覺得:切,不就是部爛尾了的動漫麼。
而我想說,百年之後,《進擊的巨人》必會成為劃時代的經典。
好在哪?
首先,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涵蓋了上述三種級别戰争片的所有特征。
不信你看——
第一季,巨人破壞了艾爾迪亞國的牆壁,摧毀了原本美好的一切。
目睹這些高度獵奇的畫面,你很難不感到刺激,很難不想繼續往下看。


第二/三季,艾倫加入調查兵團,在團長艾爾文的指揮下,向巨人展開了反擊戰。
激昂的音樂響起,巨人紛紛被砍下腦袋,讓你産生了正義戰勝邪惡的快感。
為了追求自由,為了找到真相,為了未來的人類,能夠擺脫戰争的摧殘——
艾爾文帶着麾下所有精銳,去往了遍地都是巨人的牆壁之外。
面對獸之巨人壓倒性的力量,艾爾文率領部隊,展開了飛蛾撲火式的沖殺。
沖殺前,艾爾文對士兵的演講,其靈感來源,有可能是司馬遷的這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輕于鴻毛


有人說,調查兵團與獸之巨人的這場大戰,是《進擊的巨人》最激情熱血的篇章。
當艾爾文帶着理想,義無反顧地奔向死亡時,我們看到了人類最偉大的特質:
勇敢,團結,堅毅,舍生取義,殺身成仁。
但,擁有這些“偉大”特質的艾爾文,真的應該得到贊揚,真的能夠代表正義嗎?
艾爾文慫恿屬下,對獸之巨人展開的自殺式進攻,真的具有崇高的價值和意義嗎?
七十多年前,日本神風隊以血肉之軀撞向美國軍艦時,又何嘗不是如此激情熱血?


随着情節推進,我們漸漸發現一個殘酷的真相——
原來,那些巨人,原本全部都隻是艾爾迪亞一族的普通人。
大洋彼岸,他們是因遭到馬萊人迫害,被注入了骨髓毒液,所以才變成了巨人。
而在漫畫的結局中,谏山創已經明确表示,所有巨人都是有可能被變回普通人的。

沒錯。
調查兵團慷慨激昂,殺死的不過是一群同他們一樣,無辜的人類罷了。
而,艾爾文犧牲幾乎所有士兵,所擊敗的獸之巨人,也并非什麼惡魔的化身。
和艾爾文一樣,獸之巨人(吉克)也有父母,也有人性,也有着崇高的夢想。
他之所以用石子屠殺調查兵團,也是為了未來的人類,能夠擺脫戰争的摧殘。


諷刺嗎?
這,就是《進擊的巨人》,和這個世界的悲劇所在。
故事進展到後半段時,你幾乎再也不會感到獵奇、激情或熱血。
你也不會追随裡面的某位人物,去信仰某種意識形态。
因為你明白,那些沸騰的熱血,隻會帶來更大的悲哀;
那些崇高的信仰,隻會讓悲哀周而複始,毫無價值和意義。

第四季,當調查兵團跨過大海,發動對馬萊國的奇襲時,你會感到無比震撼。
你甚至會目瞪口呆,身體顫抖,想要說些什麼,卻又發不出任何聲音。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準确地說,這種感覺,叫幻滅。
而,你之所以會産生這種劇烈的幻滅感,是因為你發現——
原來,你一直以為象征着正義的調查兵團,本質上跟巨人并沒有什麼區别。
為了自身得到救贖,他們就像巨人一樣,可以肆無忌憚地攻牆,屠殺,吃人。
到了至關緊要的時刻,他們甚至會把槍口對準平民和孩子,甚至會引爆核彈。



所以,當你看到第四季時,你再也不會有所謂正義戰勝邪惡的快感。
看到馬萊人被殺,你悲痛難過;
看到艾爾迪亞人被殺,你悲痛難過;
看到巨人被殺,你還是悲痛難過。
你不禁會開始反思人類,産生一個深刻的念頭——
戰争這件事,果真是全世界最愚蠢的。
至此,《進擊的巨人》由淺至深,傳達了現有戰争片的三種主題感受。

但。
《進擊的巨人》的終極主題,真的跟《辛德勒的名單》等第二級的戰争片一樣嗎?
谏山創想表達的,真的是現今最主流的普世價值觀,真的是救贖、希望與反戰嗎?
不是。
當然,更不是反戰敗。
在我看來,《進擊的巨人》之所以能夠稱之為頂級戰争片,關鍵之處就在于——
它先是渲染情感,讓我們對主人公産生共情和崇拜,把主人公視為正義的化身。
之後,它又跳出人類情感,用絕對理性的方式,對所謂的”正義“進行了客觀思辨。
怎麼說?
童年時代,艾倫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三笠,一個叫阿爾敏。
少女三笠,生于清冷偏僻的小山村,原本擁有美滿的家庭。
然而,隻因是“稀有的東洋妞”,她就被人販子擄走,父母也被殺死了。
至暗時刻,是艾倫用一把匕首替她報仇,抹平了所有的罪惡。


少年阿爾敏,具備聰慧的頭腦,擅于洞察邏輯謬誤,以及民衆的盲目性。
“就算牆壁一百年來都沒有被破壞,也無法證明今天就一定不會被破壞!”
阿爾敏看到了潛在的危機,他試圖像魯迅那樣,喚醒愚蠢無知的百姓 。
結果,卻因體格弱小,他總是被人們當作“異端”打壓、欺淩。
而,每當他遭遇暴力,都是艾倫不顧一切,替他伸張正義。


這說明什麼?
艾倫天性善良,是個正義感十足的少年。
而我相信,對于艾倫這樣的少年,每位觀衆都會心生憐惜與崇敬。
多年以後,調查兵團掃清了牆外所有巨人,艾倫人生第一次來到了海邊。
當他用手指向遠方,語氣深沉地說這段話時,很多觀衆都覺得非常霸氣。

結合艾倫的經曆,仔細分析,這段話潛藏了什麼含義?
人販子擄走了他的朋友,他就要把人販子全部捅死;
巨人活吞了他的至親,他就要把巨人全部殺淨。
他想要的,是消滅剝削,消滅壓迫,消滅一切吃人的強盜,實現……
換句話說,他想要的,是一個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能得到解放的世界。
這,是何等的氣魄。

然而,這樣的氣魄,真的值得被讴歌嗎?
最終章中,艾倫僞裝成傷兵,潛伏進了世界第一大國:馬萊。
擁有國際視野後,他摸清了各國的信息,得知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原來,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視他的母國艾爾迪亞為眼中釘,肉中刺。
那些國家,先前之所以沒對艾爾迪亞動手,隻是忌憚于”地鳴“的威脅。



可現在,那些國家已經得知,”地鳴“被轉移到了艾倫手裡。
他們還知道,作為非王族血統的人,艾倫目前并沒真正掌握地鳴之力。
因此,在艾倫徹底擁有地鳴之力前,他們要殲滅艾爾迪亞,以絕後患。
不太能理解?
我舉個現實中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1991年,剛剛宣布獨立的烏克蘭,繼承了前蘇聯留下的大量核武器。
作為世界第三擁核國家,烏克蘭的人民享受着和平,未來充滿希望。
直到,烏克蘭被某些大國哄騙,失去了手中的所有核武器。
廢掉武功的烏克蘭,并沒能如願加入象征”維護和平“的歐盟和北約。
反倒逐漸令自己卷入了戰争漩渦,甚至産生了被滅國的風險。
而,對方攻擊烏克蘭的理由,則是為了”維護和平“。

現在,我們回到開頭那個問題。
戰争的本質,是什麼?
是資源的不對等。
是一方對另一方,無法形成可以同歸于盡的威懾力。
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戰争從來都沒有真正停止過。
包括我們在内——
這世上的大國和強國,之所以能夠享受和平,隻是因為掌握着核武器。

那如果,此時此刻,我們突然得知了一件事呢?——
某個國家,即将研發出一種新科技,這種科技可以完全防禦住核武器的轟炸。
同時,那個國家自己還擁有核武器,隻要一動手,我們根本沒任何還手之力。
這個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什麼?
劉慈欣說,生存,是生物的第一本能。
為了生存,我們能做的,唯有在那個國家研發出新科技前,将其徹底炸平。
就像《進擊的巨人》中,除了馬萊和艾爾迪亞,還存在着另一個軍事強國:
中東聯合國。
由于麾下沒有巨人戰士,中東聯合國窮則思變,研發出了超前的科技。
他們的炮彈,達到了現實中二戰的水平,連铠之巨人都能輕松擊穿。

照此趨勢,中東聯合國研發出核武器,時間已經近在咫尺。
而,一旦核武器出現,艾倫的地鳴之力,将再無任何意義。
即便是數千萬個超大型巨人,毀滅也僅僅隻是頃刻之間。
在這樣的世界局勢面前,心系國家與民族安危的艾倫,還能怎樣處理?
他唯有先發制人,以魔鬼般的姿态,把所有敵人全部消滅。
不能否認,這個選擇合情合理,也符合我們對他的認知和邏輯。

戰争,始于強大者的貪婪和自信。
屠殺,始于偉大者的崇高與激情。
當艾倫發動地鳴時,作為追随了他9年的觀衆,我體會到了深深的絕望感。
這種心情,就像崇拜元首的小孩子,突然發現那個元首,才是最大的魔鬼。
更難受的是,元首之所以會成為魔鬼,是由于各種因素,所導緻的必然結果。

《進擊的巨人》漫畫完結時,國内外的網上罵聲一片。
很多人說谏山創毀了一部“神作”,想往他家裡寄刀片。
其中,最令大部分人難以接受的,是最終話裡艾倫的一段台詞。
很多人覺得,這段台詞莫名其妙,與整部作品的氣質大相徑庭。
而這段台詞,也徹底毀掉了艾倫的形象,讓觀衆尴尬萬分。

谏山創為何要這樣寫?
在我看來,他是想提醒諸位——
艾倫,并不是神,而隻是一個和我們處于相同緯度的人。
無論人類曆史将如何描寫,艾倫都隻是一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
是人,就不會完美。
是人,就有陰暗的部分。
是人,就會成為所謂“自我”的奴隸。


是人,就無法真正承擔起神的責任。
艾倫如此,艾爾文如此,谏山創亦是如此。
這,就是《進擊的巨人》表達的終極主題——
反對崇拜,警惕一切。
尤其要警惕,那些看似很高尚的人。
戰争從未休止,隻因人人生而愚蠢,無法解決彼此的矛盾。

即便是你眼中最偉光正的人,體内也可能(更可能)潛藏着軍國主義的殘忍。
動漫的結尾,艾倫以毀滅世界的方式告訴世人,生存,隻是一種随機的幸運。
現實中,谏山創以毀滅作品的方式告訴我們,這世上或許有神作,但沒有神。
我們對包括谏山創在内,任何人類豪傑的崇拜,都隻是人生的虛幻。
而。
無論人類懷揣着怎樣的信仰。
一旦戰争,便是愚蠢。
-
關注羅罔極,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高質量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