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節目組的肯定與批評
節目組應該是基于張頌文當下的熱度和商業價值,以及留意到他本人是個特别喜歡在網上分享日常生活并且有相當體量的網友喜歡觀察他的生活,才因此策劃了這檔綜藝。
我想肯定節目組的嘗試——無劇本、無目标,讓主嘉賓張頌文一人随心發揮。盡管我在早些年也看過個别号稱無劇本的生活綜藝,但還是能感覺到一些強行沖突、強行矛盾、莫名其妙争吵又和解的尴尬設置。但目前放出的兩期來看,我确實沒感覺到什麼劇本設計的痕迹,我也不覺得節目組會想出一段——嘉賓們大晚上突發奇想去看看哪裡放煙花、探究為什麼放煙花,因而幾個人坐着三輪、騎着單車在坎坷泥路上摸黑,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打道回府的情節。這種情節在大多數綜藝裡是毫無意義的,也恰恰證明了無劇本、無目的特質。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這個節目組的智慧,因為我隻是在第一層,而節目組在大氣層。節目組就是通過設計這一段來證實TA們的無設計,“可太智慧了”。
那我接下來就要稍微批評下這個“智慧”的節目組,何必要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訪和無聊的生活記錄短視頻呢?尴尬的路人采訪無非就是想表明張頌文給路人的印象很好、沒有明星架子、能跟任何人打交道。但這點本應是讓觀衆通過節目來感知出來的,不需要讓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訪來提供“人證”。其次,無聊的生活記錄短視頻無非是想表明嘉賓們在這節目裡跟着張頌文學習了解了不少、生活閱曆豐富了不少,同理,這也是觀衆能看出來的,不需要讓嘉賓整些精緻的“參後感”文案讀出來。
二、張頌文對這個村子熟不熟、跟村民熟不熟?
如果是看過張頌文早年的一些微博以及記錄短片,應該不會有這種懷疑。當然,除非你覺得網友們在第一層,張頌文在大氣層,從他開通微博伊始就在編撰衆多生活細節及人物故事,他在記錄短片裡請來的都是資深素人演員配合他表演。
有以上懷疑的朋友們,可能忽略了兩點。一個是張頌文2009年就開始租住在原來的平房,一個是張頌文在當地市場買綠植、肥料(除非你覺得所有的綠植在他此前相關的微博或短片裡從未出現,隻是拍綜藝前臨時上網訂的)。
但綜藝為何給你的感覺這種“不熟”的感覺呢?因為新花園和舊平房這兩個地方就不是鄰近的地方。從綜藝裡也能看出這個村子也不是個小村。我在我出生成長的小鎮中心區可能還沒這個村子大,你讓我往一個不常去的方向走遠一兩公裡,那裡的人事物我也一樣不熟。并不是說一個有生活閱曆的人就必須得徒步整個村子、認清全部人,他可以在他家附近、在他經常去的市場和小店裡體驗生活。
三、走到哪,講到哪,教到哪,爹到哪?
1.我們先正視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作用。如果一個人長期在壓抑焦慮的環境裡,你覺得TA有多大概率完全不受半點影響?
張頌文在這個社會裡,在他這個年齡段裡,或多或少也有一絲所謂的“爹味”。隻是每個人程度不同,有的人是1-5%,有的人是90-100%。
當然,自己看不慣别人有“爹味”,并不能說明自己就沒有“爹味”。就好比看不慣别人裝叉的人,有可能自己就愛裝叉(這段話僅用于警醒我自己)。
2.這個綜藝是想拍他的生活日常、生活理念、如何創造生活閱曆。
張頌文在該檔節目裡,是綜藝劇本設置的角色嗎?還是表演指導老師、綠植愛好者?
表演指導老師,教一教年輕演員如何表演,若是這叫做爹味的話,那麼你可能得考慮要不要把所有教過你的老師都喊爹?
綠植愛好者,跟外行講解怎麼辨認綠植、怎麼養綠植,若是這叫做爹味的話,那麼您作為音樂愛好者、電影愛好者、文學愛好者、曆史愛好者,跟别人講解的時候需不需要别人喊你爹?
你說别的嘉賓可能不想“被教”,那你為何來參加這檔明明是圍繞表演指導和綠植愛好者張頌文展開的綜藝呢?
3.我曾說過我個人對“爹味”的理解,我覺得“爹味”是個中性詞,包括但不限于:自以為什麼都懂、愛打斷别人發言的「說教」,因為對方是晚輩或女性而産生的「蔑視」,一直把你當做小孩子的「縱容」,擔憂你吃不飽穿不暖的「過度操心和經濟支持」等等。
以上這種理解必定是片面的、主觀的、個人的,因為我隻是根據自己貧瘠的現實生活經驗作出的。我希望我對國人同胞的認識能夠基于我的現實生活,而非網絡,因為網絡的另一端也不一定是人。
當然我也尊重不同的理解與定義。我還記得前幾年有位豆友理直氣壯地跟我說“你知不知道,我說的國男是指你國強奸犯男性”,完了就把我拉黑了。那次交流幫我打開了新思路,我在想我能不能把「國人」理解為「你國犯罪嫌疑人」?這個笑話有點冷,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