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個字可以總結這部電影,不是導演自白中提到的那四個字。因為如果說它是「一坨大便」吧,那顯然很不公道,也不尊重,它至少在影像上的表現是水準極高的,但作為一部電影,它又真的難啃和難以下嚥。
我要用的四個字,來自電影裡的一句對白:無厘頭鳩。
把王家衛式的旁白放在不同人身上,有時不僅不能加分,而且適得其反。導演明明從一開始就有意塑造兩個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主角,但他們一說旁白,就都變成了一個人──王家衛。南江說一口文藝旁白,倒還不會太突兀,畢竟電影一直在將他塑造成這樣的形象──他本來可以選擇打字機但選擇了槍,而飾演者梁朝偉對於這種腔調也足夠手到拿來;但磊樂在戲裏明明是一個大字不識,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大老粗,一到念旁白就王家衛上身,隻會讓人感覺是否人格分裂。
磊樂這個角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轉變是沒有說服力的,就如當年《踏血尋梅》描寫王佳梅去做援交一樣難以說服我。導演不是沒有嘗試解釋他的轉變,摯愛的女人因香港淪陷時被迫成為慰安婦而染上梅毒,年輕時的磊樂卻沒錢去醫治她,於是香港光復後,他一改之前的廉潔以及對草根階層的同情,開始追逐權力和名利。導演試圖塑造磊樂這個角色的層次感,但戲中角色,包括他的妻子和南江卻都說他是一個「簡單的人」。然而,在角色性格上,其實南江反而簡單很多,他自始至終都是同一種人,甚至有點理想主義,後來還反過來提醒磊樂毋忘初心。
導演強調電影裡放進了很多香港情懷,希望拍出舊時香港。但老實說,電影裡看不到很多舊時香港,看到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沉醉和自我沉溺。同樣通過梟雄去講時代、情懷,一對比《風再起時》,我心中對《樹大招風》又多了幾分好感。
整部電影幾乎沒什麼情節,也沒什麼戲。導演頗具野心地將故事時代背景從香港淪陷前一直講到兩大探長終老,但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下,電影卻沒有真正用心於處理歷史事件、時代氛圍。有朋友說《風再起時》「關心」的是人,這麼說倒也沒錯,但關心的「人」僅僅隻是演員本身而已,而非戲裏的人物。它就像是梁朝偉和郭富城兩個人的宣傳片──一舉一動都那麼迷人的梁朝偉,和為了塑造角色不惜增肥的郭富城(電影從初剪的六個多小時壓縮到公映版的兩個多小時,仍給了多個特寫鏡頭去表現郭富城凸起的肚腩)。如老友五色全味所言,導演對於春夏還是挺偏心的,雖然戲份不多,但把她拍得那麼美,對她的用心可能完全不輸於兩大男主。她穿著軍服騎單車的畫面多美啊。
導演另一個堅持就是氾濫成災的慢鏡頭。如果這些慢鏡頭的重要性高於那些被剪走的戲,那我十分懷疑是否有了那些戲,整部電影就更完整。我覺得,如果那些戲沒被剪掉,也完全可能隻是加長了這場長達兩小時的煎熬。
它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完整,而是幾乎沒有敘事,硬靠著不斷轉換場景、硬塞很多畫面,撐起了兩個多小時。有不少人建議導演應該拍成劇集,我的意見相反,我覺得應該將現在的兩個多小時斬開一段段放上抖音,攝影和美術完全碾壓抖音的大多數短片。可能收視率也會很不錯,每段短片中間插點廣告賣點貨,可能賺得也比現在的票房多。
老實說,我上一次看一部電影這麼難受,已經是《地球最後的夜晚》。那時候,《地球最後的夜晚》給我的感覺也是「無厘頭鳩」。說回《風再起時》,磊樂溝女那部份突然來一段歌舞戲,南江在槍戰中的神通廣大(不僅射得準還能躲子彈),因為不懂欣賞,所以在我看來,都算是無厘頭鳩。整部戲就是充斥著諸如此類的「無厘頭鳩」,讓觀眾難以與導演想要表現的情懷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