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看《菊次郎的夏天》时,我记得当伴随着我止不住的笑意,而涌现的对这部电影的首次映象是——北野武真是搞自己这条独有的“日式喜剧”的天才。而现如今再看《菊次郎的夏天》,却又是让我想起之前对它的评价。
影片的开篇,正男背着蓝色书包、垂头行走的剪影,已为这场夏日旅程定下基调。孤独的登场,这个安静的男孩的孤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被压缩成书包中一张泛黄的照片。而菊次郎呢,一个满口脏话、赌博成性。这个连“成人”身份都显得可疑的中年男人,却在阴差阳错中成为正男的“守护者”甚至在和正男的寻妈途中,一步一步的演变成和正男一样的“孩童”。这是我很喜欢北野武的一点——他有着他独到的幽默感,在启程时此处显露出刀锋般的矛盾:就是让菊次郎用粗鲁和笨拙包裹善意,来把这部公路片“寻找母亲”的主线沦为一场荒诞的陪衬。
另外,影片在我这有一个非常非常喜欢的点就是,北野武的面瘫是众所周知的。但在表演的过程中,他就是会用那看上去一本正经的脸来做荒诞不羁的事,而这种一下“面瘫”一下“喜剧”的效果不仅蔓延全片,影响到了其他演员上,甚至在北野武演到情不自禁时,偶现的几处“面瘫笑法”才是让我察觉到北野武是真心被自己创作的电影给逗乐了。
当两人看见正男的母亲牵着另一个孩子的手,展示正男路上最想要母爱时,小小的正男没有哭喊,只是默默转身,然后在拐角处抹了抹眼泪;菊次郎只有安慰,也偷来一个“天使之铃”。然后谎称“摇响它,天使就会来帮你”。就是这种简单的小设计,“寻找”的意义被消解到无意。对于正男来说,寻找母亲,或者母亲是否存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菊次郎用谎言为孤独编织了一件童话外衣。这层外衣下的善意可能在正男听来,只是一句经不起推敲的拙劣谎言,但他依旧会听着菊次郎的话,就像明知会蛀牙却又戒不掉糖果的甘甜一般。
继续回到“寻找母亲”这个话题中。菊次郎这个从未被正面描写的“母亲”,成为全片我认为最精华的所在:即所有在路上的人,无论欢腾,无论嬉闹。他们都在寻找自己身上的某种缺失,但真正的救赎往往始于承认缺失的存在,以及缺失的永恒性。正如正男始终没有摇响天使之铃,菊次郎也未曾与母亲和解——缺憾本身,就是记忆。而在“寻找母亲”说的共同缺憾,反倒是成了这一大一小联结彼此的细细纤丝。
不过嘛。。。。谈到《菊次郎的夏天》,就不得不谈久石让的《Summer》了。这首轻快的钢琴曲绝对绝对是《菊次郎的夏天》的灵魂所在了,它不仅成了这部电影最为出圈的代表,甚至我可以武断的一点说,《Summer》在我这就是可以代表了夏天——这个始终需要有人去活跃的季节符号。但就对这二者而言,电影是一门多样化的艺术。包括画面,表演,剧本,内涵,服化道,剪辑和配乐在内的这所有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电影好看而已。而《Summer》和《菊次郎的夏天》就是相辅相成的最好代表。
在影片结尾处,当正男问出菊次郎的名字时,菊次郎说出那个答案时,整部影片的立意就被拔高了很多。因为对于菊次郎来说,在这个充满颜色的夏天来到之前,有一个同样的,但是黯淡无比的夏天出现在他的面前。而正是这个夏天把他雕刻成了今天的菊次郎,或许菊次郎今后的人生并不会有改变,但对于他来说他弥补了那个夏天的遗憾。因为就是和正男在路上遇到的的一切人,经历过的一切事,才会让这个走不掉的夏天愈发显得金光灿灿。
最后的最后,夏天快到了,我就说点关于夏天的个人感想吧。对我个人而言,夏天给我的印象只是有在烈日下狼狈暴晒,但正是发生在这个流汗的季节里的那些荒诞的、暴烈的、甚至令人尴尬的瞬间,满足了我对这个四季中不太满意的季节里,最满意的部分。
就像我讨厌的从来不是夏日延绵不断的热气、挥之不去的蚊虫、汗如雨下的乏力一样。我讨厌的,只是那个被抽干颜色的夏天。
再看《菊次郎的夏天》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吸血鬼生活》
好久好久没有看过如此喜剧。这若要是让我在开头用一句话来对这部电影进行一个简短总结的话,可能就是莫过于“荒诞又真实笑料。”这几个大字了。从大体上来说,吸血鬼传说——这种带有浓郁哥特式色彩和超自然力量的东西,被导演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拽入进 ...
水牛城66
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原指对志向的报复。但依我愚见,倘若将这句话引申在情感方面上,那能洞察每个人内心的伯乐,只得说是可遇而不求。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那个能一箭刺中自己内心靶心的之人称作为——真命。水牛城 ...
天地悠悠
影片通篇看下来要论是最首先吸引我之处,还是要数这个别具一格的“后视镜画幅”我本以为是因为汉语片名设计与其画幅相关联,而后又想想汉语“天地悠悠”所谓何意,它所蕴含的意思为:天地之间的永恒和无限,人与物与事在其中所受的影响。看完电影后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