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麥琳,但我們都從麥琳的身上感受到“低價值感”帶來的連鎖反應。01

《再見愛人4》最近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狂歡,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國網友在線追更,戲稱為每周華人春晚。

但是,随着這個綜藝的流量越來越爆的同時,麥琳和李行亮之間呈現的相處模式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一個瘋狂索求愛,一個不知所措,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段婚姻變成一種平行錯位式的關系?

其中我比較有感觸的片段是集中在畫像事件中他們的互動。畫師問到李行亮希望妻子對自己的關注度有多少時,他的答案是「愛我50%,愛孩子30%,愛她自己20%」,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一開始李行亮希望的是自己70%,但是考慮到這樣是“抱太緊”,影響到麥琳的心理健康,于是調整到50%。

那麼,李行亮說的心理健康是指什麼呢?他自己在對話中也給出了答案——“從我身上的關注度和強勢度也會收斂一些”。

李行亮似乎意識到麥琳之所以在婚姻中呈現出如此控制和強勢,是因為注意力大部分在他身上很難關注到她自己的緣故。

于是,他直覺地進行了調整,把他的比例降低。注意到對方有自己需求,并做出調整,這個做法本身有助于改善他們婚姻的困境。

但這個占比誰說了算,麥琳能否對自己的事情說了算,才是真正反應了他們婚姻的問題。

麥琳是以家庭主婦的身份進入婚姻,婚姻初期主要就是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職能,這意味着一個女人喪失了很大一部分社會功能。

這時候女人的犧牲是無形且巨大的,而犧牲容易滋生怨恨,未被覺察的怨恨情緒終将以行動的方式表達出來。

麥琳在節目中強調自己在犧牲和付出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尤其在畫像事件中得不到李行亮的理解和共情,需要後續在行為上過度補償自己(熏雞事件)和試圖控制李行亮(道歉),正是因為她把整個青春奉獻給了婚姻和家庭,她的自我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依附李行亮而存在。

一個過度依賴他人的回應獲得自我感的人,注定無法獲得内在的安定,容易在得不到認可和配合的情況下,就陷入無法感知自我感的危機感中,這個自我感的脆弱和危機最易激發死亡焦慮。

因此,我們在節目中看到麥琳的各種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會感覺到驚訝并且懷疑這個人是“瘋了”嗎?

我們很難理解一個成年人會出現這麼不符合成年人身份的行為,因為她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鬧脾氣的孩子。

這恰恰展示了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困境,麥琳和李行亮都認同犧牲奉獻式的婚姻模式,而麥琳作為犧牲者因無法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轉而尋求李行亮以配合她滿足她需求的方式獲得自我感。每當麥琳感到李行亮無法100%完全get到她的需求時,她就會在節目中上演一次次的無能狂怒。

02

在溫尼科特的理論中提到:“嬰兒的自我發展過程中客體的存在是重要的,自體的存在是依賴被客體看到和被客體了解,以及以在鏡子中看到自體為存在的證據。”

即便我們已經長大成人,在我們脆弱、無助、孤獨、焦慮、恐懼、感到無意義的時刻,當我們有一絲質疑“自己的價值”的念頭産生時,這種内在的一絲裂縫都會激起如同地震海嘯般強烈的恐懼,一瞬間将我們拉回無助的嬰兒期。

我們渴望不斷通過來自他人的選擇、肯定、信任、認可獲得我還有價值的感覺,以求緩解内心的恐懼。

麥琳的生活是單調、重複、充滿挑戰且難以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她猶如生活在一個沒有鏡子的房間,無法肯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全職媽媽們會有類似的體驗,在親子關系中,一旦孩子出現任何問題,都極易容易質疑自己是否稱職;她們沒有工作,也無法在工作關系中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對丈夫的幹預遭到拒絕,無法完成内心期待自己扮演的角色,過往長期堅持的價值觀(無條件奉獻、節儉)變得不再适用于現在的生活。

在這些時刻,她們的價值感受到了威脅,産生一種“自己僅能依附對方的肯定而存在”的錯覺和恐懼,這種心理體驗就是死亡焦慮。

我們不是麥琳,但我們都從麥琳的身上感受到“低價值感”帶來的連鎖反應。在變化如此迅速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時刻面臨着現實的挑戰和内心的挑戰。

這意味着,我們需要學會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得自己的價值感,包括但不限于:

确認自己的感受,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得到他人的反饋和社會的關注,但是歸根到底,我們需要搭建的是自己對自我的肯定,這樣的自我感才是最強的,不會輕易的因為外界的變化而崩塌。

03

如果你也感覺到自我感不穩定,可以嘗試一下:

①覺察你的叙事方式

通過自由書寫,寫下你的故事,然後關注你的叙事方式,它是平和的?哀怨的?愁苦的?歡樂的?

從這些叙事方式中,你能夠找到自己處在人生故事中的哪個位置,隻有你意識到将自己放在哪個位置,才能從那個位置中跳脫出來,重塑你的人生。

②為自己負責

承認進而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且為此負責,比如麥琳需要認識到自己放棄了自我成長的機會,缺乏獨自生存的能力,停止責怪李行亮沒有付出到她的心趴上,她才能真正開始思考她的心趴在哪裡,要如何滿足她的心趴,并且嘗試去滿足她的心趴。

這個探索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療愈的意義,使她從一個沒有能力滿足自己隻能依附他人的角色中走出來,進入到一個稍有能力且能夠經得起挑戰的角色,完成從完全依賴完全無能進步到能夠獨立走兩步的自我探索。

③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們心理的修複最終還是要在關系中完成。如果你有一段真誠安全的親密關系,他們可以很好地回應和鏡映你,你的自我再次得到成長。

但好的關系畢竟可遇不可求,有時候自身的低價值感可能還會破壞一些好的關系。

這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來到專業的心理咨詢室,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咨詢師,開始一段具有信任、安全的咨詢關系。

文/廣州紅樹林心理咨詢中心 譚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