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一些無奈,如高顔值演員往往需要扮“醜”才能證明其演技實力;而一旦獲得巨大市場價值的電影,也通常會被認為與藝術性毫無瓜葛。

對于《消失的她》這樣一部懸疑商業類型片,獲得35億票房之後,很多人遺忘了它也曾入圍北影節,并在一衆藝術類電影中創下場刊最高分的事實。所以,今天就着重來分析一下商業類型片《消失的她》,究竟有哪些被低估了的藝術魅力?

【鏡像與白日夢~從精神分析理論出發解構“消失的她”】

說起藝術電影或文藝片,除去核心内容以外,導演常會運用許多蒙太奇手法,打亂時間或空間,或穿插非線性階段叙事線;又或者台詞不多,僅用情緒/行為刻畫人物心理;更喜歡結局留白,給與觀衆開放式思考空間。(以後可以參考作品河邊的錯誤)

但《消失的她》顯然不完全是這樣的電影。在影片中,消她精巧地将謊言與真相嵌入“真假妻子”的故事陷阱中。而為爬出這個“要命的”(字面意思)陷井,主人公何非不得不尋找律師的幫助,從而陷入更大的“圈套”之中。看似強節奏的故事叙事,實則有着極為精緻、細密的結構于其中。

從這點上來說,消失的她完全符合懸疑電影強結構和強邏輯性。如此,在表面上,觀衆就能感受到電影正施展出渾身解數制造懸念,抛出謎團和反轉,最後揭開謎底,每一個觀衆都深受震撼。總之,就是看的很爽。

但消它又絕對不是一部單純的爽片。事實上,在情節之外,在懸疑之外,不乏看出消她對幽暗人性的探索更尖銳也更加深刻。細細思考,整部電影本質上就是在講述人性的“欲望和選擇”。

最為巧妙的是,它講“欲望和選擇”借用隐喻、對比、象征的手法,甚至藝術大師的畫作背景......,其中更深層次的人性描述需要通過分析思想大師們的精神理論,才能被一一解答。

如:鏡像的運用。

木子失蹤當晚究竟發生了什麼?

由何非講述以及陳漫說出兩段幾乎完全相反的故事叙述,幾乎呈“鏡像”對稱。相同場景下,通過朱一龍的表演诠釋出神秘的羅生門情節。鏡像代表了什麼?

又如:何非的白日夢。

在電影裡,何非的白日夢首尾呼應。隻不過,在影片開始時更像一場噩夢,但在結尾彩蛋中又變成了美夢。這個白日夢有着什麼樣的象征意義?

「鏡像」

試問:為什麼何非人物的設定是潛水教練?為什麼他與木子初遇是在潛水池水中?

【從“鏡像階段理論”(注①)切入,消她這個荒誕又現實的故事,始終可以視為一個拉康意義上的人性寓言。】

...

【這一池水就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鏡子,開啟何非被欲望支配,試圖獲取或達到自己“鏡中”自我的故事。】

影片另有一幕更為直白地運用鏡像理論揭示這點。何非穿上定制西裝駐足在鏡前。朱一龍飾演的何非凝視鏡中的自己,流露出自卑與自戀的複雜情緒。一個虛假的光鮮形象,是何非被欲望支配走向深淵的開始。

...

在水中救下木子之後,這份鏡像迷戀又轉移到木子身上。億萬身價的繼承者能使其擺脫原有的階級,内心深處他也渴望成為李木子那樣的人。因此,在假精神病院的病床上,當何非咆哮出“我隻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她花父母的錢就高貴麼?”他将一切行為歸咎于受害者,毫無悔意,這也就是因鏡像迷戀造成的心理失衡。

事實上,為達成鏡像迷戀中的“自我”,何非也曾短暫地成功過。然而正如龍哥講述得“能力配不上欲望”,當他誤以為将被木子“抛棄”,他所迷戀的“自我”立即被擊得粉碎!影片選擇梵高的自畫像曾暗喻其心理動機。電影特寫鏡頭下,何非在梵高自畫像前凝視,象征死亡的自畫像充滿詭異的危險意味。

...

影片中還存在着多重鏡像關系,同時講述欲望與匮乏。在沈曼回憶裡,李木子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但因車禍失去父母,木子内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當她一而再再二三被何非所救,從此深愛上何非,并一再諒解何非的“缺點”。可以說,她愛的并不是真實的何非,而是被她的想象修飾過的“何非”。她的慷慨并沒能挽救何非,反而使兩人邁入更深的深淵。

【以上在消她中的「鏡像」,是字面意義上的鏡像,以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來說,即對“自我”的投射。電影借助以“池水、鏡子、畫像”等場景或道具,暗扣鏡像,隐喻何非人性中深層次的欲望、自戀與自卑,并逐漸走向野心、貪婪和毀滅。】

【「鏡像」還有一層意義,它又是“鏡像對稱”的電影語言,呈現善與惡,真相與謊言。】

影片中,呈鏡像對稱的事件多次多條出現,剪輯還帶有些不同時空“平行蒙太奇”的風格。最難的是,為緊密契合影片懸疑性,如周年日事件還得分出多人物視角。

由何非所講述的,酒店鏡前摟着妻子噓寒問暖;而觀衆透過沈曼推理,卻看到何非借故離開。一面承諾海底星空會為她綻放,但在鏡子的反射中,何非臉上露出幾乎不可察覺的詭異笑容。【如果說鏡中像這一電影叙事的“重音符号”,代表“真僞、錯亂、迷惑”。那麼,鏡像就是何非虛僞人性的代名詞。】

...

之後,在酒吧衛生間。透過窗戶,焦急等待妻子的何非看到的是一片煙花璀璨;而嫌犯何非則在窗戶下流露出捕獵者的決絕與狠戾,像一頭猛獸。彼時,窗戶也是鏡像的媒介。

...

周年日這一真一假兩條平行叙事線,幾乎呈現出完全相反的鏡像事件,堪稱謊言與真相的猛烈沖撞。且多人物視角的穿插叙述,有時第一人稱,有時第二人稱,有時又是第三人稱。電影最後還能如此絲滑真的萬萬沒想到。

而在影片結尾,“籠”成為鏡像對稱的媒介,桎梏木子的海底鐵籠與羁押何非的監獄之籠。前者象征着木子死在了自我想象的愛人手裡。那人願改過自新,實現她浪漫的愛情。而後者,被欲念控制産生惡念,親手扼殺并葬送了所有。囚人者終自囚。

...

「白日夢」

在影片開始時,何非夢中出現了這樣一幅場景。李木子的背影在海邊閃現,何非追上去也看不到她的臉,隻聽見她在呼救:何非救我。

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注②)角度切入,何非的夢是某種欲掩蓋其真相和真意的手段。這個夢,本質上有很大的迷惑性。觀衆第一次看時會為以為,何非因找不到失蹤的妻子擔心害怕。然而看完影片回來再解讀這個夢,幾乎清晰傳遞出兩個反方向:何非看不清楚木子的臉(雖然劇情需要觀衆看不到),也可以解讀為何非心裡有鬼不敢看木子的臉。;木子呼救,可以解讀為受害者對施害者絕望的求救。

影片結尾彩蛋裡的美夢,藍色大海映照暖暖霞光。何非在潛意識裡修飾了夢境,終于如願與李木子幸福的走到一起。夢境首尾呼應,一冷調一暖調,一沉重一輕盈,正是采用了對比蒙太奇手法,精準诠釋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何非的這兩個夢,仿佛讓觀衆“窺探”到了何非腦中的潛意識,而鏡像投射又完完全全揭露出何非被欲望支配走向深淵的轉變。

第二部分,朱一龍的表演。

早在影片初始就圍繞“消失的她”,從何非尋找失蹤妻子開始,回憶與木子相識、相愛到木子失蹤,呈現出多條非線性叙事線。這三條叙事線分别以:

①何非口述

②回憶中李木子的轉述

③沈曼推理的真相

這三條線再精細梳理一下其實是兩條線:

一條是謊言,一條是真相。二者錯綜複雜,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呈非線性排列。

這種複雜且多線程的叙事線對演員極具挑戰。為塑造何非這個複雜人物,朱一龍需要在各階段 表演不同的“何非”。如前期的何非,頹喪,焦急有些無辜;中期,僞裝、詭辯、絕非善類;而後期被揭露真相的他,狠戾、颠覆、瘋狂如困獸。

試着從演員的角度去思索一下,越到中後期,如撥開洋蔥的層層僞裝,分寸感的把握非常非常難!而這些都還是跳躍拍攝。

值得被看到得是,在消她這部強戲劇性的影片中,朱一龍在表演上做出了新的嘗試。

【一些“表現主義”誇張的戲劇表演方式,被朱一龍注入了極為深厚的情感支撐。一如何非的神經性疾病,抽搐,暴力傾向都是外在的,但自卑,貪婪,害怕,這些又都是内在的。】

外在是内在的表現手法,而内在則诠釋了人物外在的行為動機。甚至這其中也還包含了些許虛僞的真誠,如他和木子“一見鐘情”的愛情故事。

二刷時,我曾對何非獲取律師信任的迷之自信感到有些好笑。這種因自戀帶來的笃定,反而暴露出其認知的局限。然而在看到最後真相時,又細思極恐。就如朱一龍曾說過,他在表演時放進去一些東西,待觀衆再去看第二遍時就能從這些細節中覺察出何非的異樣。

要如何才能做到這麼精準又自然的演繹?

【在虛假裡扮演真誠,在真情中流露虛僞。】

當何非滿面無辜深受神經疾病困擾,焦慮萬分尋找失蹤的妻子,又遭遇“蛇蠍美人”冒認妻子威吓欺詐,被剃光頭發幾乎陷入絕境。試問在場觀衆誰能不替他心焦!以至于直到被問出“莫沙燈塔”之後,依然有不少觀衆在等待最後的反轉。

可當真相大白之時,剃光了頭發的何非,仿佛脫下了複雜人性中最後一層遮羞布,徹底裸露在空氣中。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在謊言與真相交織之下,何非的欲望和選擇被朱一龍诠釋得又太過于深刻,着實令觀衆恨得咬牙切齒。

真亦假時假亦真。正因為朱一龍精彩絕倫的表演,一個焦急萬分尋找妻子的深情丈夫,原來才是制造這整宗失蹤案件的罪犯~這一本片最大的懸疑性,才得以成立。

也可以這樣說,朱一龍深厚的表演功力和藝術魅力絕大程度上成就了《消失的她》。

縱觀整部影片,你能清晰看到一個普通人如何被心中欲念所捕獲,搖晃,掙紮,逐漸虛弱,最終堕落。這條線由朱一龍演繹的非常貼合,人物絲毫沒有卡片化。【但影片沒有過多強調此間人性掙紮,而是着重刻畫普通人一旦深陷于欲望,人性幽暗究竟可以抵達何種深度!】這正是消她這部電影與以往影視作品中最大的不同,可以說創作者更為勇敢地邁出了一大步。

極緻醜陋的人性,唯美到破碎的愛情謊言。越難看的傷疤被揭開,越幽暗的人性被袒露,越令人唏噓的結尾,從而更為深刻的警世作用。善惡一念,這才是影片講述的目的。

前不久在本書上看到過這段話:

“當一個人足夠聰明,在面對大千世界時就能保持理智和冷靜,就能透過表象看穿世界上的各種局,而不被操控。當一個人足夠善良,在面對别人痛苦時就能感同身受,對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從而也能體驗到真實的世界。”

兩者之間的區别: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念之間的抉擇。

從某種意義上說,銀幕也是一面鏡子,觀衆窺視複雜多變人性的同時,何嘗不是在和自己心裡的“何非”,“李木子”,“沈曼”對話?

曆經千帆,始終“選擇善良”不違背初心,這才是《消失的她》想最終要告訴你我的終極信念。

~摩卡寫于2023/9/16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注① 拉康,跨越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思想大師。在拉康的論述中,鏡前的孩子當他把自己的鏡中像指認為另一個孩子時,是将“自我”指認成“他者”;而當他将鏡中像指認自己時,他卻将光影幻象當成了真實——混淆了真實與虛構,并由此對自己的鏡像開始了終生迷戀。可以說,是在鏡像階段,啟動了一個名曰自戀/自卑的生命曆程。

注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僅次于他著名的潛意識說、“俄底浦斯情結”、他關于人的心理結構:超我、自我、本我論述的,便是他關于夢、關于釋夢的論述。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意義是願望(wish)的實現(舊譯為欲望的達成)。構成夢境的基本材料,是身體刺激、白日殘餘和夢思維。夢與白日夢的區别僅僅在于二次加工的程度。它們和幻覺一起構成了同一類願望的實現,或者說是一種現實匮乏的想像性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