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影片而言《泳者之心》是一部合格的傳記體育電影,一部非常歐美的體育題材電影。

...
孤獨的挑戰,這種孤獨不僅僅是說在水中,也是在社會上的孤立

一個無名小卒的自我實現,個人英雄主義的舞台劇,美國夢的安魂曲,裡面有挫折、有個人的閃耀、有美國舊時代的輝煌記憶、有女權、有少數族裔,在故事上它滿足了美國各個階層的需求。

此外在鏡頭上,全片大部分鏡頭都是體現在水中的,由于遊泳運動本身的問題,使得整個運動很難用一個比較清晰或者美術話的鏡頭來展現,因此導演利用了大量遠景和自然風光來填充畫面,用美學要素來彌補競技要素上的缺陷。

所以,這是一部無論是從故事到曆史題材,到畫面,都合格的傳記運動電影。

但是我預判,它在國内就是不會賣座。

這次是我這次想跟大家聊的東西——

本就不受内地觀衆喜愛的運動題材中,那些票房相對成功的,能夠在觀衆心目中留有一席之地的,或者說内地電影人潛移默化的方向,究竟是什麼樣的體育電影?

體育題材電影我們想到哪些呢?

相對來說,歐美生産了更多體育題材的電影,也更為讓大家熟知,《烈火戰車》、《麥克法蘭》、《42号傳奇》、《洛奇》、《極速車王》、《摔角王》、《奔騰年代》等等,太多了。

但這種題材在國内來說,産出,或者說讓人能說出來的,并不太多。

新中國建立以後,早期的《冰上姐妹》、《女籃5号》、《京都球俠》,再到近一些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現在的《奪冠》、《中國乒乓》、《超越》、《飛馳人生》等等。

...
超越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内地體育題材首次将視角放到了賽場之外

雖然歐美盛産佳作,但是從國内的知名度和票房角度看,還是國内的電影更勝一湊。

這裡有個特例,《絕殺慕尼黑》,為何它的票房也很出彩,後面也會講到。

自己的運動員,我們更熟悉,當然這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是在這個主要原因之外,是否還有題材上的共性差異呢?

我認為是有的。

教員的一句話,很能點出國内外體育題材的差異點——

與人鬥其樂無窮。

這裡與人鬥是兩重意思。

首先,我們會想到,作為競技體育題材,雙雄構架,更能激發觀衆的興奮點。

将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作為對手,總能夠激發人的鬥志。

《烈火戰車》中的亞伯拉罕和艾德克裡德,《極速車王》裡邁爾斯對抗法拉利,《飛馳人生》中張馳和林榛東。

不過這種競争,在内地觀衆眼裡,并不是一個吸金的賣點,《飛馳人生》比起對抗,真正吸引我們的還是中年人的不屈不撓和堅持理想。

所以我認為中國觀衆對于教員這句的理解,是另一個層次——

大家想看的或者感興趣的電影裡,需要的是意識形态領域的對抗!

從曆史,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奪冠》之前,我們看到的電影講述的是什麼?

《冰上姐妹》講述的是與個人主義的鬥争,《女籃5号》講述了舊社會對籃球領域的剝削,還有與個人主義的對抗,《京都球俠》則是講述老少爺們兒對抗帝國主義殖民者的故事,《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講述了在國窮民弱的時代,一個人的力量是多渺小。

直到陳可辛的《奪冠》,雖然他的本意實現讓集體主義的光環弱化,擴大個人的自我實現,但是在多重妥協以後,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充滿家國情懷的佳作,盡管導演已經将這個要素盡可能弱化,但它仍然成為了影片重要的賣點,因為觀衆就是喜歡這種感覺。

...
不管别人怎麼評價,我認為這部是中國體育電影的天花闆,不僅僅是電影技法上的優秀,它也第一次嘗試把個人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有機的結合,這種結合應該是溫和的。

所以很期待《獨自上場》裡,陳可辛是否繼續妥協。

而俞白眉的《中國乒乓》雖然票房遭遇滑鐵盧,但是劇情上國乒對抗瑞典的構架,依舊是引人入勝。

如果說隻是因為我們的創作者因為固化的思路,使得國内的體育題材無其他路徑可走,才讓觀衆被動接受,那麼一部俄羅斯片的成績則從另一個方面驗證了意識形态對抗在國内觀衆觀衆需求中起到了多大作用。

《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沒有耳熟能詳的明星,沒有特效,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事件,但是在内地賣了近1億。

...
對于前蘇聯社會生活的描寫,其實是一個對于内地觀衆比較好的吸引點

雖不敢說都是因為一個原因,但我相信,大部分人購票都是因為這片講給我們的,是一群毛子如何打垮美國NBA的故事。

蘇聯對抗美國,搶眼的話題。

該片票房僅次于《摔跤吧爸爸》,在進口片運動題材裡算老二。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是完全不同的要素,比如就是鏡頭和節奏好,比如女性話題和減肥吸引關注,比如普利球看着很好吃……

意識形态的沖突,或者說家國情懷在體育領域是永恒的話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它都是能夠激起民族自豪感的事物。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的《泳者之心》在國内的先天不足。

體育的确是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途徑之一,但是如果格局放大,體育則是可以實現一個群體的群體價值和榮譽感的最佳途徑,也是最和平的途徑。

銀幕上我們想看到的勝利是一個人的,也應該是一群人的,一個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