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封神》作為一部奇幻動作片,已經做到了國内第一。其内景的置景、服裝、道具已達世界一流水平,動作戲也十分優秀,但距離真正的史詩,還有不小的距離。

幾年前《封神》開拍時,導演曾在媒體上公開承認,遠赴新西蘭拜訪了《指環王》創作團體的領導人,以探尋大型史詩電影的制片經驗,這使得我對《封神》的期望過高,也難怪會在觀影後有些失望。

《封神》找到了一個很優秀的史詩框架:質子、父親、英雄。用親情與價值觀的羁絆作為核心戲劇沖突,從而引導故事的走向,這一點比以往那些以“神仙打架”為賣點的奇幻片已經強出太多。《回家》不僅是一首質量上乘的電影主題曲,作為貫穿全片的情感需求,也是十分的打動人。

本片出鏡在兩場戲以上的重要角色:殷壽、蘇妲己、姬昌、姜王後、姬發、殷郊、崇應彪、姜子牙、楊戬、哪吒、申公豹,達11位之多,這個數量已經超過了指環王1,但是本片的正片長度僅為2小時18分,而指環王為2小時50分。沒有足夠的篇幅使得每個角色自身的基礎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都顯得有些薄弱。

本片有兩段很重要的父子關系:殷壽與姬發的基礎關系隻是通過一句台詞“他是我們的英雄”來表達,這幾乎成了讀設定。而姬昌與姬發的關系基礎則是完全沒有表述。在電影中姬發是個心存善良的人,每當有無辜之人死于面前,他的反應與殷郊有明顯不同,這正是底層價值觀的區别,即他們早年的成長環境與養育之人的差異所造成的結果,但這些應該鋪墊的内容在電影中也沒有。甚至于姬發在結尾曆經萬難後回到的西岐老家竟然是首次出現。如果電影在片頭交代一下兒時的姬發在這個家裡與父親的生活片段,以及離别父親時的情景,那等到滿身傷痕的姬發再次與老父親在這個家裡重聚時,情感沖擊會強的多。

電影對于殷壽與蘇妲己的關系也處理的過于簡單。導演之前曾說話為了去掉“紅顔禍水”這種落後的價值,而将蘇妲己動物化,這個做法看似巧妙,實則粗暴,因為其本質其實是工具化,蘇妲己變成了一個欲望放大器。殷壽在得到這種力量前後的變化,尤其是人性上的堕落與掙紮幾乎沒有,因為電影開篇就已經告訴告知觀衆,這是一個僞善的兇殘之人。“祖宗,祖宗在哪呢,叫一聲會答應嗎”這個地方本來是一個展示角色自身沖突的極好段落(類似于指環王3中結尾丢戒指),但由于角色早已定性,而且狐妖也早已現身,所以不論是視覺上還是情感上,沖突已經弱化了很多。

由于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封神》的制作延期了很久,這不僅導緻了某些電腦特效與實體特效的質量還停留在《捉妖記》的水平,也引起了潛在且巨大的市場風險,我相信這也是導緻了片長不夠的直接原因。所以很可惜,《封神》的優秀隻停留了在類型片的層面,希望《封神2》能夠拍成一部真正的史詩電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