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
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
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
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
评分:B-
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
本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
梅尔维尔曾任其导演电影的副导演。
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他影响很深。
在与高蒙合作的过程中,仍坚持独立的原则,反抗审查、删减。
在拍摄过程中,敢于冒险与实验,加入即兴表演。和许多大师一样,执着于脑中直觉。
最后,一位友人复述了他无意间的话,“如果我将要走向死亡,那么一定和在亚特兰大号投注和消耗的精力有关。”一语成谶。
虽然没有直接的本人采访资料存世,但借由他人的讲述,一位自由不拘的形象已然呈现。
尼斯印象(1930)
评分:A-8.0
这部让维果的处女作实在惊人,创新性和趣味性极强。比一百年后的city walk-vlog强百倍。
其他城市纪录片-无论是早先的《柏林:城市交响曲》还是此后的《塞纳河畔》都无法与其艺术媲美。本片没有陷入宣传片和全景式的古板程式,而以一种实验精神激发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总的来说,影片的趣味和风格依凭音乐、摄像和剪辑的共同交织而形成,也正因此从传统的默片中提升出来。
一方面,默片中配乐的地位更为凸显,手风琴贯穿着节奏的起伏;更重要的是,影像自身带有强烈的音乐性、韵律,仿佛与前者天然一体。整部影片宛如一场灵动的歌舞和音乐会,而且充满变奏。
其次,摄影灵活百变:运动摄影、各种视角的切换,配合短镜头剪辑、升降格处理,趣味盎然。

影片虽然没有旁白,但却具备音乐和散文性质,应当归属于essay film。(还有雕塑、建筑等元素)
借由剪辑的风格,叙事性和超验效果被奇妙地注入纪实影像,简直把影像玩活了。此外,影片画面也有着奇观的魔力,每个景物都蕴含着无限的梦想空间。这些蒙太奇中的景象既可以可以作为符号学的研究,也可以作为梦想的隐喻,当然也蕴含着社会批判的意味。在镜头的冲撞之间揭露出阶级矛盾、贫富差异等社会问题,尽管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略带讽刺的表现方式被记录下来。
最后,这一个个场景拼凑出异彩纷呈的浮世景象,串联起一首热烈澎湃的城市交响曲(甚至有摇滚属性),也是一幅“尼斯印象“。还有哪个城市宣传片能做到这个高度?
ps.需要拉片,尤其对我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令人咂舌敬佩。
2025.8.25一刷
2025.9.4影院二刷
游泳冠军塔里斯(1931)
B7.3
虽名义上为教学视频,但艺术性十足。
在升降格的切换中,影像获得了另一重生命力-流动性和雕塑/物质性的统一。如水中起舞的镜头,将人体的自然美发挥至极。


我没能耐了……就直接引用德勒兹《电影1》吧。“摄影机-意识变成了一种溢流,因为它实现于某种流动知觉之中并因此获得一种物质确定性,一种流变-物质。然而,这另一种状态,这另一种知觉,这另一种预见功能,法国学派有些言过其实:除去一些抽象尝试(如维果的《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法国学派没有把它变成新影像,而把它变成固态历史框架中的运动-影像、中景-影像的界限或没影点。”
25.9.4小西天
操行零分(1933)
B7.4
相对传统的故事,以导演童年经历作为原型。除了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外,也具有政治的寓言性。镜头语言有少许亮点,如画纸上的动画,以及最具表现力的降格镜头-一群孩子从棉絮的海洋中挺身走出。

让•维果进入叙事电影创作后,反而显得有些倒退了-或许是声音和对话的加入、也或许是剧本的缘故。由于是现实主义题材,虽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风格受到限制。从台本、摄像到表演都显得生硬而粗糙,尽管依旧精彩有趣,但灵性和自然丧失了许多-直到《亚特兰大号》才拾回一些。对群像的呈现抹平了个体的形象,孩子的童真也表现得不够。
在受其影响的一众同类法国影片-从新浪潮时代《顽皮鬼》、《四百击》再到《再见孩子们》甚至《放牛班的春天》都能看到本片的影子。
25.9.4小西天
亚特兰大号(1934)
评分:B7.1
如今看来虽谈不上惊艳,但放在时代背景下的确有价值。
九十年前的杰作,不仅没有想象中的古早味道和预想中的史诗风格,反倒十分具有生活情趣。
影片结构看似流动又有一致性。以新婚夫妇的爱情为主线,看似松散的情节,实则有线索的支撑,如水中看到情人的神话、有待修理的留声机。特吕弗的评价可以说所见略同-“它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我们常常会被其物质层面的元素分散注意力,比如驳船、深夜、滚滚浓烟、强烈的逆光”。
影片的内容张力体现为公路片和室内剧的结合、诗意和现实的交融。
室内剧的一面体现于:影片大多数镜头拍摄于船舱室内的密闭空间,围绕四个人日常生活展开的故事。和基顿、卓别林式的杂耍喜剧不同,本片属于慢节奏的生活情景喜剧,这在当时绝对有一定开创性,换句话说-从电影中找到了同生活的连接,可以从中感受到现实的温度。
公路的一面在于驳船驳船从乡村驶往巴黎的旅程,驶向这座“流动的盛宴”。
然而,恰恰在驳船和岸上这组意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就像“围城”的关系,如果考察影片的动力学,则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巴黎梦,就像小说《物》所描绘的那样,青年男女在乡下和巴黎之间徘徊往复,始终围绕在巴黎梦的螺旋之中。街头的橱窗景观,丰盛的文化氛围显然都是他们所梦寐以求的,然而光鲜亮丽的都市表象背后却是社会的阴暗现实,消费景观下却是空幻的深渊。

他们对城市的喧嚣嘈杂感到厌烦,他们被城里人的诡计所诱骗,他们也看到了城市中流浪汉与底层人的生活,最终选择回到了亚特兰大号。
与之相对的,亚特兰大号则像在世俗世界中穿梭的一个永恒的避风港,承载着自由与美好的乌托邦。进一步地讲,这其中还有大与小的辩证法、缩影的动力学。亚特兰大号的确是个休息和梦想的场所,虽然空间狭小但生活却充满乐趣。以朱尔的房间为例,那里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物珍品,透过梦想的棱镜成为整个世界的一个缩影。即便在最小的空间内依旧可以看到远方和广阔的宇宙。

最后,诗意现实主义,诗意何在?
最明显地,在纪实的段落中穿插着超现实的奇幻场景,如水下游泳的场景、朱尔房间里的奇异玩具。
尤为惊艳的是一段平行交替蒙太奇,男女各自在床上抚弄着身体,隔空的情欲呼之欲出。
此外,在特吕弗和侯麦关于本片的对谈中,特吕弗将让维果和戈达尔做对照,以揭示诗意现实主义。
ps.似乎是现场声而非后期配音,还是非同期声音?
25.8.23小西天
结语:
让·维果,用一生燃烧创作的流星。
即便是短暂的绽放,即便受限于种种制约,作为一颗滑翔于默片时代的明星,百年后人们依旧为其影像的奇妙惊叹叫绝。他仍活在那最具生命力的、自由和反叛的炽热的影像里。
2025.9.7
微信公众号文:用生命献祭创作的流星-纪念让·维果 -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