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聽聞特呂弗《四百擊》的大名,但卻一直未曾空閑下來觀摩一番,不由的感歎電影太多而時間太少。閑話少叙,我們回到電影,由于電影年代原因,且本人對于電影史和制作史沒有太深的了解,所以無法掰扯一二,這裡還是針對觀看電影的感受及部分個人感覺強烈的鏡頭再淺談一番感受。
電影的故事并不複雜,也不像當今大多商業片一樣充滿了反轉和套路,但是電影的拍攝技法和内容又極其的現代,相比于其拍攝的年代,無疑是先進的。如果硬要算可能更加偏向于當下的文藝片如:《兩天一夜》,《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等歐洲電影,也能夠從中看到一絲《四百擊》的影子。電影主要圍繞着一名小男孩安托萬,并圍繞他這個小學生講述了他如何一步一步淪落為一名小混混,并深陷泥潭無法脫困的故事,并借由此介紹了學校,家庭和當時社會等一系列現象。電影的故事是簡單的,但内容卻又是複雜的,安托萬的堕落是由多方原因所導緻的,既有學校的教育,又有家庭的環境,再者還有社會漠視,這一切都是将安托萬推至深淵的原因。電影忠實的構想了一個非戲劇化的場景,但卻用了一種極為現實的鏡頭還原了這一個個場面,使得電影更像是現實的映射,使得電影更加生活化,也更加日常化,這種特質使得電影的諷刺感和辛辣感更加刺激。
電影的畫面也極為考究,從電影開篇仰視巴黎鐵塔的鏡頭讓我想到了曾經看到的一句話。我讨厭埃菲爾鐵塔,因為在巴黎,你到處都能看到它。看完電影後有幾個鏡頭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消散,首先便是電影中極其生活化的鏡頭,在小安托萬第一次放學回家開始收拾桌子的場景中,安托萬的行動極其真實,如多拿了的叉子,小心擺放的盤子,都為這個故事增添了一絲真實感,而在偷牛奶的場景中,安托萬的行為也像極了初次犯錯的小孩,心虛又害怕,這些場景豆使得安托萬這個人物鮮活了起來;而在遊樂場的旋轉中,即體現了安托萬的純真,又似乎展現了模糊了面貌的男人女人們在這個輪回中旋轉這樣超現實主義的思考;在木偶戲中又在一次将安托萬和同齡人們放在了一起,以同齡小朋友的純真反襯着安托萬的痛苦和迷茫。
電影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如在老師帶隊鍛煉時,導演通過一個長鏡頭展現了一個隊伍是如何一點一點消散,僅剩下孤零零的兩個學生,同時也暗示了學校的教育會将學生一步一步推離學校,如安托萬一樣散落在社會中;而當安托萬被送去監管所時,主觀鏡頭展現着安托萬目視着熟悉的街道一步一步遠離,随後切換的客觀鏡頭則展現了他對此的不舍和悲傷,這種情緒傳遞的鏡頭使得觀衆也能夠帶入到安托萬的身上去;當然電影結尾的長鏡頭也異常精彩,當安托萬逃離到一片夢想的海邊時,孤身一人踏進沙灘,一步一步走向海邊,随後電影聚焦在他回過頭那迷茫的表情上,海邊的漫步就宛如他的人生境遇,沙灘上的腳印似乎也代表了陪同他的人,從有腳印到沒腳印,安托萬也經曆了從有人陪同到孤身一人,當寬闊的大海擋住了安托萬的步伐,結尾定格時他迷茫的神情仿佛也在質問着觀衆:“我應該怎麼辦?”,“我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僅留下觀衆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從當今角度看來都是一部異常優秀的文藝片,從故事到主題無不透露着作者的用心,而這種電影結束,但情感延續的方式在今天的文藝電影中依舊是極為常用的手法,像《完美的日子》,《比海更深》等一系列優秀的文藝電影都還應用着相似的手法,而大量長鏡頭的加入也使得電影更加流暢,人物更加真實,劇本中人物的設定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還是略有些刻闆,但瑕不掩瑜,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四百擊》确實在風格上和技法上都有相當大的創新,個人評分:9.03分,跨越時代的經典,文藝片的範本之作。
永不過時的文藝片範本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文藝片的教科書
從《四百擊》到《精疲力盡》,近期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電影讓我頗具驚喜,最近計劃每周至少找部新浪潮電影作為本周電影的候補,恰逢上周在b站尋找《壞血》中的奔跑畫面時,看到了《戲夢巴黎》與《法外之徒》中盧浮宮的奔跑畫面,不由讓我心生好奇,于是 ...
目光所及皆是光亮,身處之境卻是黑暗
今日在尋覓片單時忽然發覺本屆戛納飽受好評的電影《想象之光》還未曾接觸,因本人對印度電影的了解甚微,且之前所接觸的印度電影大多和阿米爾汗相關的印度商業電影,所以本能将本片帶上了印度商業片的标簽一直擱置至今。今日補片時終于騰出精力觀看本 ...
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
作為奧斯卡經典電影,前段時間突然想找找皮特年輕時的電影看看,便尋來了《燃情歲月》。電影圍繞着家族的三個兄弟和蘇姗娜之間的故事展開,電影圍繞着蘇珊娜和家族三兄弟之間的故事,蘇珊娜是老三的未婚妻,卻愛上了老二,而老大對蘇珊娜也傾心已久, ...
記在精疲力盡的一周後
繼兩周前觀看了特呂弗的《四百擊》之後,本周的電影便來到了戈達爾的《精疲力盡》,說是本周但實際是上周日已觀賞完的影片,可恰逢周中繁忙,騰不出空來撰寫一些文字,再者即是有雞毛蒜皮的空閑也因為繁忙的事物導緻提不起興緻,恰逢上在b站評論區與 ...
一份緻歉
最早接觸本部電影還是該片初次上映的時候,那時不曾接觸戛納也不曾接觸真正夢核電影,那時的我最愛的電影是《阿甘正傳》,《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等一系列好萊塢大片,精彩的故事,出色的暗喻以及頗為不錯的與社會經濟等現象融合的電影讓我在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