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写前边)兰心这个片,还是我19年的时候在杂志上看到它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的消息便在期待了的,当时就立马找了虹影原作《上海之死》来读,并全程代入巩俐的脸,后来撤档时有英字幕资源流出也第一时间看了,那时观感就不错。后来也补了一些娄公子的作品,这次银幕二刷,在已知剧情的情况下,仍觉得视听、结构、戏剧冲突都做到了精彩绝伦,有许多话想说,兴奋之余码了这篇长评,事先声明一下我谍战片我看得不多,只是单纯喜欢娄烨,如有错误或不足还请指正(鞠躬)

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盘一下影片的主要剧情时间线和人物身份:

(剧情时间线)

1937.11:上海沦陷,进入孤岛时期

1941.12.1(礼拜一):于堇结束旅行(实际是在香港的特务培训)回到上海,在华懋饭店入住,告知谭呐并与之相见

12.2(礼拜二):于堇和白玫相识,与谭呐在船坞酒吧相见(戏中戏),莫之因试图和白玫交换两个政府的情报

12.3(礼拜三):古谷三郎到达上海并向上海日军传达已更改的密码,休伯特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将于堇的安全托付给夏皮罗,休伯特与于堇见面,于堇去监狱见倪则仁

12.4(礼拜四):剧团排练,于堇在饭店前台与古谷三郎见面

12.5(礼拜五):剧团排练,于堇谭呐莫之因等人在华懋饭店聚餐,于堇和白玫滚床单(不是)

12.6(礼拜六):于堇与休伯特告别,倪则仁被射杀,于堇从古谷三郎口中套取出“山樱(yamazakula)”所指的地点后返回兰心剧院,梶原等人追杀于堇,白玫被莫之因射杀,

12.7(礼拜日):于堇赴与谭呐的船坞酒吧之约。在爵士乐和狐步舞中,全片结束。

(人物身份)

于堇:影视女明星,休伯特养女,实际是为同盟国提供情报的间谍(代号为A49)

休伯特:旧书店老板,美国人,于堇养父,实际是同盟国安插在上海的特务头子

夏皮罗:华懋饭店总管,犹太人,实际是休伯特情报工作的助手

白玫/白云裳:于堇的影迷,实际是重庆蒋介石政府的特务,来上海目标之一是刺杀倪则仁

莫之因:《礼拜六小说》制片人,实际是南京汪伪政府特务,对日本人点头哈腰的卖国贼

古谷三郎:日本海军军官,实际是掌握情报的通信人员

谭呐:左派文艺青年,《礼拜六小说》舞台剧导演和男主角,于堇情人。

PS.牵涉其中的政治势力总共四股:重庆蒋介石政府、南京汪伪政府、日本军国主义、同盟国/英法美(缺延安政府)

视听层面已经有许多大佬分析过了,紧张细致的声效设计、黑白质感和一如既往的娄式手持摄影给了我们最贴近那个时代的观感,并完美地融入了谍战剧情,这波杜比影院二刷后 私以为称之为一场视听盛宴不为过,

除此之外 对比《上海之死》原作,说一些我认为的文本层面的改编亮点:

一、戏中戏结构:

《礼拜六小说》和《兰心大剧院》戏里戏外,文本互相呼应且暗藏玄机,谭呐特意将舞台设计成他和于堇约会时常去的船坞酒吧的模样,他们在舞台上相识相爱,亦在舞台上相伴死去,相比虹影原作中那部体现孤岛时期上海人的夜夜笙歌和自我麻痹的舞台剧《狐步上海》,兰心里这个戏中戏的设计糅合了危险和意乱情迷,也非常地符合娄式浪漫主义

二、人物角色的去脸谱化:

1.于堇,她在原作中是一个色彩比较伟光正的人物,原作中她给休伯特的最后一封信中明确写明了自己传递假情报的目的是“不得不帮助中国”,之后便从饭店楼顶纵身一跃以身殉国,但电影的改编抹去了信中的那句话,并安排了于堇冒死赴兰心剧院约这一出,一开始并不理解,但后来思索之后,我以为这样的安排是非常高明的,整部电影实际上就是在围绕“于堇为何回到上海”这一悬念展开,而于堇身边的男性:休伯特、倪则仁、谭呐,都不是最终原因,从头到尾都是她的独角戏,包括最后放弃逃亡重回舞台

于堇的选择是为了谁不重要,她只是坚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即便结局是万劫不复

这也印证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扉页上尼采写下的那句批注,那句全片的点睛之笔:

Das Verlangen nach Gegenliebe ist nicht das Verlangen der liebe,sondern der Eitelkeit.

(希望爱有所回报,不是爱的要求,而是一种虚荣。)

这句话是说给休伯特听的 也是说给我们听的

我们始终无法要求角色做出什么,她自始至终都是自由的

2.谭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谭呐在《上海之死》中的另一重身份——共产党人这个身份在电影中被抹去了,他的左翼倾向仅仅在舞台剧《礼拜六小说》(改编自横光利一小说《上海》,女主角秋兰是领导工人罢工/ 五卅反帝示威游行的共产党员)中有所体现,因此他成了主要角色中唯一一个没有双重身份的人,一个纯粹而真诚的人

于是他的成了这部谍战片中最为独特的存在,由此,我们或许就能理解于堇为何会爱上谭呐,以至冒死都要赴兰心剧院和船坞酒吧之约。

3.古谷三郎,古谷其人在原作《上海之死》中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工具人物,而娄烨为其增加了一个思念亡妻的设定、为他安排了多处面部表情特写和一场淅淅沥沥的大雨,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这个人物作为战犯面目可憎的同时,身上也多了一层对战争的麻木和抽离

包括影片结局那两个日本士兵的对话,以及被休伯特随手丢弃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些都是原作中没有的细节,

战争推着普通人往前走,逼普通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铁蹄践踏了一切,猜忌和利用狠狠地羞辱了亲情爱情和友情

以往的国产抗日题材电视剧和电影,都是旗帜鲜明的反映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

这部影片却罕见地表现出一定的疏离姿态,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缄默其口,并把问题抛给了观众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呢?

三、于堇和白玫这条隐晦的感情线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色彩:

白玫接近于堇目的究竟为何?为了方便刺杀倪则仁?还是出于对她二重身份的猜测?未可知,但影片非常克制地保留了原作中这两位女性令人难以琢磨的复杂感情中最珍贵最纯粹的那部分:影迷对影星的仰慕,到由双生花式的相似身世而产生的惺惺相惜,到一夜迷情和试探之后建立起的信任。

她毅然决然替她去完成那场独角戏,她为她最终没能逃离而深感痛惜,于堇和白玫的名字 正好也是对仗的

但 是不是百合情或许已不重要,我愿意将这种感情理解为女性之间的特殊默契和互相扶持。

以上解读,均为我根据对比原作得出的个人理解,

聊到这里,对于娄烨究竟想借这部电影表达些什么,或许你我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