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像是用真實事件的底子重拍了一個改良版《送你一朵小紅花》。
對“原著”的改編思路很像電影版《流浪地球》,把報道原文裡篇幅很短的婚前接觸擴寫成整部電影,對應球一木星危機;然後在電影裡塞小紅花裡用過的情節,對應球二猛塞的三體點子。
另外男主糾纏女主的戲份往好聽了說是歡喜冤家,往難聽了說就是男的在騷擾。隻不過是男主角的人設和兩人感情上必然的積極走向的結局讓觀衆不會去細想這種問題。
這種改編我也不好說什麼,畢竟沒見作者和當事人出來發表反對意見。
人物原型除了病症和性别以外,應該也是全改了。籍貫、患病前的職業、家庭成員構成都和報道對不上。這個倒沒什麼。(假如《八角籠中》能把地域換成王寶強的老家河北,可能會讓《八角籠中》變得好一點。)
開篇的攝影剪輯讓我想起《中國醫生》,透析室的病床排布也讓人想起方艙醫院。一度我以為韓延導演又在像《我愛你!》一樣埋什麼裡設定,但是全片看下來我覺得大概沒有。這種剝削拍法看着挺生理不适的,而且不是說想讓影像有沖擊力就非得按格林格拉斯那麼拍,更何況還是劣化版本的格林格拉斯。另外還有好多地方剪輯頻率特别快,非常沒有必要。女主角媽媽叮囑女主角的戲剪輯有必要快得像川劇變臉?
台詞寫得也不好,呈現了一種“僞口語”的感覺,這點是站在了《第二十條》的反面。
(我能想到的類似例子可能是我小時候看過的某一部趙寶剛導演的電視劇,可能是《我的青春誰做主》。)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李庚希演得不行,但是後來發現這種給年輕角色寫的沒有經過口語化轉換的台詞,很可能誰來都白搭。女主角的很多台詞都有用嘴說起來更通順的寫法。而且我感覺她沖着房屋中介大吼那段我能再整出一個逐字逐句修改建議的文章來。
台詞的另一個缺點是一句詞非要同時承擔向觀衆傳遞情緒和傳遞信息的任務,最終結果就是觀衆知道演員這段說了一段重要的話,但是如果不依賴字幕可能會聽不明白演員在說什麼。而且感受情緒和接收信息同時進行,觀衆可能會看得很累。
(以及李建義飾演的醫生角色有一句關鍵台詞的前幾個字居然是在環境音複雜的醫院裡的畫外說出來的,這到底想不想讓人聽清楚演員在說啥?)
電影裡有一場戲點了一下國内器官捐獻制度的缺陷,死者家屬對遺體器官的支配權居然可以高于死者本人生前意願。這可能算優點吧。但是也太蜻蜓點水了,而且緊接着就是一場“比主角更貧困的病友和家屬情緒崩潰”的戲,這在小紅花裡有類似橋段,甚至演員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