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烏蒙深處》,真為劇組的美術和服裝感到遺憾。
創作者從創作态度上,沒有尊重“強地域”農村題材作品。

不讨論百裡畫廊的環境算不算烏蒙山腹地的問題。
也不請教畢節的歪梳苗和長角苗這種烏蒙山老資格群體的意見了。

不知道黔西本地的青苗和六寨苗們,該群體對東風和化屋的傳統文化被塑造為西江黑苗文化是什麼感受?

為了營銷效果可以打烏蒙山的旗号,但是拍黔西苗族本地題材,不了解苗族分類也不了解畢節文化。這就顯得美術工作比較薄弱。

整個美術觀感,如同看好萊塢拍《花木蘭》一般,福建土樓是可以連着河西走廊的。

原著《莫道君行早》,一部泥土味和生活氣息強烈的脫貧攻堅作品。目标觀衆是勞動者,把畫面塑造為養尊處優的都市夢幻感,不免有些違和。

以前的電視劇是電影班底在拍,講究光源,講究自然光,講究光的層次。美術設計各方面有美學追求。
這十幾年的古裝電視劇和農村題材,主流風格按照韓劇标準,全用大平光。

清一色采用“糖水片式審美”,用調光、調色和軟件把畫面修得幹幹淨淨,連毛邊都修得整整齊齊。

一個吃苦耐勞的農村勞動者角色,曆經風吹日曬、吞風咽雨的磨練後,他的妝容是可以不變的,是要保持養尊處優的容顔的。

因為在現在的電視邏輯裡,勞動者美學是不能大于演員的明星形象的。

電視劇的詞根是“劇”,戲劇的責任,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叙事,要有人物塑造。不可以把審美倒退成手機自拍,和美圖秀秀磨皮美白。

正所謂功不唐捐,總有觀衆會去觀察細節設計,說明從業者在美學上必須要做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