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高考》用六集的長度跨越不同的社會階層,輾轉不同的地理坐标,充分展示了高考故事樣本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而在紀實影像中,特定群體的處境與個體抉擇的差異讓人生的多種可能性顯得意味深長。

...

高考人,那山那水那條寂寞的高考路,那曰那夜那顆迷茫的高考心,那恨那愛那份無奈的高考情,那風那雨那個執着的高考夢,高考,漫長而又短暫。在這不同尋常的三年中,每個人趨勢從一開始就選擇好了道路。

這部片子的時間很奇怪,在最後一集簡短的畫外音中我似乎猜到為什麼會有這部紀錄片,2014年。這一年是我高考的那一年,自2014年之後,高考将面臨新的改革,不再是單純的文理分家,也就是如今的形式,或許這也是一種在腳鐐下跳舞吧。自從改革開放提出恢複高考之後,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和愛國者通過考試的途徑走上了改變階級之路,但從前的問題到了如今,也直接顯現在普通人民面前:高考到底公不公平?

...

紀錄片六集始終是以紀實的鏡頭呈現,極少的剪輯、沒有旁白渲染,讓觀衆感受高三學子面對人生第一個大關,是激情、是迷茫,還是焦慮。前面的兩集簡直就是我高三焦慮的真實寫照,第三集将整個紀錄片的拉高了高度,人在适應環境、适應政策,但是明顯有些人在一開始就不被看到,而一個政策簡簡單單定義一整個時代年輕人的去向,卻也成了另一部分成千上萬人的枷鎖。

知識的汪洋大海無邊無際,但是競争的範圍被定義了邊界。學府的文科理科學科繁多,卻隻能以一次的分數衡量知識深淺。十年寒窗苦功練,十年春秋含心酸。美好的明天以為通途輝煌燦爛,其實很多人從一開始,就不在一個賽道上。北方的孩子在死記硬背和艱難跑操中争取二本三本的分數,而有發孩子卻已經享受上個性教育和煩惱耶魯還是哈佛,好的地區校長在開拓新的教育變革,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在高考以前,什麼“遊學”、“學長團”,即無法想象,也沒有時間思考。

...

中國高考,是一個孩子決定人生高度和廣度的重要時刻,是一個普通家庭改變命運且受到集體鼓勵的最佳時機,更是從國家層面調整各社會階層利益格局的公平競争時刻。因此,高考是全社會最敏感的那根神經,不容随意撥弄。教育公平,是起點的公平,也是機會的公平、規則的公平,高考制度必須體現公平取士的準則,方能鼓勵寒門學子通過努力改變命運、合理調節社會階層有序流動、為國家民族補充源源不絕的後備人才。從事教育行業之後,我才能清晰的看到教育公平是一件多麼難且多麼讓人難過的事情,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說過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有教無類”,世界的參差不應該将象牙塔浸透,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教育公平實現新跨越的難度可想而知。但為什麼能知難而進、知重負重推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僅可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托舉更多普通家庭孩子的夢想,而且可以為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

這很難,但一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