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那一年里根还在白宫,计算机还是大机器时代的宠儿,《电子世界争霸战》悄然诞生。

没人料到这部票房平平的科幻片,会成为后来整个赛博朋克文化的奠基石之一。那个由光线构成的电子世界,那些驾驭光速摩托的数字武士,在暗黑的影院里点亮了一代人关于未来的想象。

43年过去了。

《创:战神》带着1.8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和迪士尼的野心,在2025年与观众见面。

结果首周末,北美票房堪堪达到上部《创:战纪》的一半。上周来到大陆银幕,商业成绩一样冰冷。

想回本,没啥指望了。续集,基本也是难产。

观众的吐槽,大致可以汇总成一句话:为什么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会让人感觉如此过时?

先忘掉票房,看看故事本身。

2025年,距离《创:战纪》15年后。英康和迪林杰系统两家公司在竞相研究一个问题:如何让数字生命在现实世界中永久存在。目前的技术只能维持29分钟。

阿瑞斯,这个由杰瑞德·莱托扮演的新一代主控程序,被设计成完美的、可消耗的士兵。但他有了自我意识。他开始思考,开始质疑,开始渴望永恒。

这个设定很有趣。

一个被创造出来就注定要死的生命,拼命想要活下去。听起来熟悉吗?这不正是人类的写照吗?

但电影没有深挖下去。

阿瑞斯的“觉醒”过程,被处理得太过表面化。他的情感变化,他对现实世界的好奇,他与伊芙之间的羁绊,都像是剧本上的条目,而不是有机生长出来的情感。

你看到的是莱托精致的脸庞在霓虹灯下闪闪发光,但你感受不到一个数字生命内心的挣扎。

这就是问题所在。

不得不说,《创:战神》在视觉上确实令人震撼。

每一帧画面都像是精心调色的数字艺术品。九寸钉的配乐更是为这个赛博世界注入了工业摇滚的灵魂。当阿瑞斯骑着光速摩托穿梭在数字高速公路上时,你几乎能感受到那种速度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

但是。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创:战神》就像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空壳。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似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营造视觉奇观上了,别的啥也顾不上。

人物关系单薄得像纸片。伊芙作为女主角,除了"我要为死去的妹妹找到救赎"这条动机线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性格特征。朱利安这个反派,动机模糊不清,行为逻辑前后矛盾,邪恶得毫无层次感。

最致命的是,电影花了大量时间在解释设定,却忘了给角色注入真正的生命力。

你知道为什么《银翼杀手》能成为经典吗?不是因为它的特效有多炫酷,而是因为罗伊·巴蒂在雨中的那段独白:"我见过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的事物……"

那一刻,你感受到的是一个人造生命对存在的终极思考。

而《创:战神》呢?它只关心炫技。

很多人把电影的失败归罪于杰瑞德·莱托。毕竟,他上一部主演的《暗夜博士》也是个大扑。

但公平地讲,问题可能不在莱托身上。

阿瑞斯这个角色,从设定上就存在问题。他既要保持AI的理性冷静,又要展现人性的温暖情感,但剧本没有给莱托足够的发挥空间。

你看到的是莱托努力在表演,但你感受不到阿瑞斯这个角色的内在逻辑。

他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为什么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对人类的情感是真实的,还是程序设定?

这些问题,电影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甚至懒得回答。

还有个更大的问题,迪士尼为什么要重续《创》系列?

答案很简单:IP价值最大化。

在漫威宇宙和星战宇宙大获成功之后,迪士尼急需新的IP来填补内容版图。《创》系列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科幻品牌,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他们可能误判了市场。

2025年的观众,已经被《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赛博朋克2077》等各领域作品充分“教育”过了。对于赛博朋克这种题材,他们的品味和期待都变得更加挑剔。

简单的视觉奇观已经不够了。观众想要的是更深层的思考,更复杂的情感,更有血肉的角色。

《创:战神》提供的,恰恰是最表面的那一层。

当《电子世界争霸战》在1982年首次亮相时,个人电脑还是稀罕物,互联网还没有诞生,AI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那个关于数字世界的想象,确实具有先锋性和震撼力。

但2025年的今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数字世界中。我们的身份、情感、关系,很大程度上都被数字化了。AI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战神》所描绘的“数字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从根上就显得幼稚了。

观众需要的不是关于“AI会不会有感情”的浅层探讨,而是更加深入的哲学思辨:在人机边界日益模糊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定义自己?在算法主宰一切的时代,人类的价值何在?

《她》《机械姬》《西部世界》这些作品之所以更受欢迎,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这些更加现实、更加紧迫的问题。

影片的结尾,阿瑞斯获得了永久存在的能力,离开了数字世界,走向了现实。

这本来可以是一个很有深意的结局:一个数字生命选择了有限但真实的人类体验,而不是无限但虚拟的数字永恒。

但对这个主题,电影依然选择轻描淡写。

阿瑞斯给伊芙寄了一张明信片,说他要去寻找萨姆和魁拉(《创:战纪》的主角)。然后,没了。

这就是《创:战神》最大的遗憾:它拥有一切可以成为经典的元素,但缺少一个灵魂。

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多数大片的写照。

我们有最先进的技术,最精美的画面,最震撼的音效……但我们缺少的,恰恰是最简单也最复杂的东西:

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

《创:战神》的失败,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个属于《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的赛博朋克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科幻电影,需要找到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思考角度。

因为现实已经比科幻更加科幻。

而观众呢?

观众永远在等待下一个能够真正震撼他们的故事。

只是希望下一次,创作者们能够记住:

技术也许能创造奇观,但只有人性,才能创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