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不经意间从B站出圈,火遍全网。

故宫文物修复师一时之间也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职业。

2020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播出。

这一次的主角是故宫的古建筑,还有它的守护者们——

我在故宫六百年

导演: 梁君健 / 张越佳
编剧: 司徒格子 / 梁君健 / 张越佳
主演: 曹志雄
首播: 2020-12-31(中国大陆)
集数: 3
单集片长: 50分钟

...

豆瓣评分8.9,超过5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

故宫,这座屹立了600年的皇家建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它的背后,离不开各个时代能工巧匠们悉心的维护和修缮。

通过《我在故宫六百年》,我们可以一窥古建筑修复的那些事。

...

作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背后的创作团队基本沿用了原班人马,影片风格也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风格。

导演梁君健,曾担任《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策划和撰稿人。

...
导演梁君健

纪录片推出的时间是2020年,这一年正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共有三集。

分别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维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考古部、文保科技部等故宫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为人们揭开故宫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

还有故宫那神秘的30%未对游客开放的区域,这部纪录片也将带观众一览它们的真容。

...

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很多人梦想成为文物修复师,那么《我在故宫六百年》简直称得上是“故宫博物院招聘广告”加长版了!

...

故宫又称紫禁城。

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

近年来,故宫更是成了汉服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可见人们对这座古建筑的兴趣经久不衰。

...

民间更是有着大量,关于紫禁城的灵异故事。

据说夜晚的故宫没人敢进去,幽深宫墙下时有旧时宫女的影子在漂移……

事实果然如此吗?

...

然而真相其实是——

夜晚的故宫也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

很多负责故宫维护的工作人员,会选择在夜晚施工。

将需要的物料运进来,也会把工程废料运出去,顺便清扫干净施工现场。

因此游客在白天游览的就是一个精心维护过的故宫,并且看不到一丝施工痕迹。

...

由于北京二环的禁行法规,负责运输木材的师傅要先在南三环等到夜里11点,再将木材运进故宫。

...

这对他来说,只是日常工作。

然而他运输的木头在未来百年中,都将留在养心殿的屋顶上。

...

至于灵异事件,内部工作人员表示没遇到过。

...

关于故宫的神秘传说,还有“故宫屋顶不落鸟,没鸟屎”。

这一点也在《我在故宫六百年》中被辟谣。

“会落鸟,有鸟屎。”

...

“而且和寻常百姓家的屋顶一样会长草。”

...

在清宫内务府记载中,每年春秋两季,紫禁城都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给墙壁和屋顶除杂草。

直到今天,也需要工人定期上房除草,以保证房顶免遭破坏。

...

有意思的是,不同宫殿的房顶上生长的植物也不同。

乾隆皇帝退休后的居所——皇极殿的屋顶,就一直是地黄生长的沃土。

不知他本人是否知情。

...

金黄色的琉璃瓦,一直是故宫的象征之一。

然而,还有一种特殊的瓦片就少有人知。

这种瓦片如冰糖般薄透,反光时具有珍珠般的光泽。

而且整个故宫,只有养心殿正殿后檐上,使用了它。

...

这种瓦片,是由海月贝壳制成。

瓦片仅有0.1公分厚度,像冰糖一样半透明,非常利于采光,曾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

然而,故宫古建部的工作人员寻找多年,也没能找到符合养心殿复原要求的海月贝壳。

...

和瓦片一样,遍布宫殿屋顶房檐上的彩画,同样可以阻断风雨的侵蚀,起到保护木质结构的作用。

...

今天的游客可以欣赏到彩画的美,却很难想象它背后繁复的工序和独到的技艺。

由于使用了大量贴金工艺,故宫建筑上的彩画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康乾时期国力的富足。

...

因为一部电视剧,为人所熟知的延禧宫内,还保留着清宫第一烂尾楼——灵沼轩。

遗憾的是它还没来得及建完,清王朝就覆灭了。

...

如果灵沼轩当时建造完成,在它的地下一层,可以透过玻璃欣赏水下的金鱼。

那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水族馆。

...

灵沼轩具有罕见的西洋建筑风格,它所使用的瓷砖,也是远从德国进口的。

值得玩味的是,清王朝早已灰飞烟灭,而这个德国的瓷砖企业,直到今天还在运营。

...

故宫大量的木结构建筑背后,是一群技艺高超又低调的木匠师父。

在木匠眼中,修过角楼是可以回味一辈子的荣耀。

...

1975年进入故宫的木匠夏荣祥,参与了两座角楼的修缮。

...

角楼的木构件种类和数量极其庞大, 修缮过程往往要拆装上千个构件。

每个构件都要编号,修好后还要原样组装回去。

...

养心殿是康熙之后的权力中心,距今已有450年以上的历史。

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这里也是个处处藏着故事的地方。

...

2015年,故宫博物院开始了对养心殿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

随着修缮的进行,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连皇帝都不知道的秘密。

竟然有人敢在“万岁爷”头上,修豆腐渣工程?!

养心殿后殿的屋顶拆开后,椽子都是直接钉在正脊檩上。

而原本这种单檩的脊,上面应该有一条扶脊木接洽椽子。

谁能想到在“万岁爷寝殿”的头顶上,还有人敢做这种偷工减料的事。

...

在养心殿墙下的透风砖里,还发现了一百年前的“漂流瓶”——

一张戏折,戏折上记录了那张宫廷“戏曲春晚”的节目单和演员。

...

可能是当时演出结束后,有人拿累了,便随手把戏折塞进了墙缝里。

这随手一塞,就是一百多年。

...

故宫这座建筑本身,就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馆藏文物。

古建部的工作人员每天穿梭在游人如织的故宫中,巡视查看古建筑身上的大病小灾,并制定出维修方案。

...

在维修养心殿屋顶的扶脊木时,人们发现养心殿屋顶的金丝楠木脊檩上,有绘于明代的彩画。

有人推测嘉靖年间,养心殿是当时热衷修仙的皇帝,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

第一次将养心殿用作住所的,是明万历皇帝。

宅男的他在这间宫殿宅了将近30年,几乎没怎么出过门。

近30年不上朝的他到底在养心殿干些什么,历史学家仍然没有定论。

...

紫禁城中,金黄色的琉璃瓦保护着木质的屋顶、飞檐。

也使得整片建筑流光溢彩,典雅富丽。

...

为了找到质量上乘的琉璃瓦来替补残缺,工程管理处考察过国内多处,还保留着传统玻璃烧纸技艺的地方。

元代,朝廷在北京门头沟设置琉璃局专为皇家供货。

明清两代,紫禁城的很多琉璃也来自于此。

直到今天,中国最好的琉璃技艺仍继承自这里。

...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建成。

一代代高手匠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人逝去了,宫殿还在。

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

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

...

六百年来,这里遭遇过雷击、火灾和各种自然侵蚀的破坏。

今天的故宫依然红墙黄瓦,流光溢彩,离不开那些隐在幕后的匠人们的精心维护。

...

丹,是宫墙的红色。

宸,为深邃的宫殿。

紫禁城面世六百年,见过太多浩荡的历史。

最终,记录历史的紫禁城也变成历史本身。

关于这群建筑,有太多的故事要说。

时光送走了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却始终带着温情眷恋紫禁城。

...

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

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时间与责任。

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

更留下了,可以再说600年的紫禁城。

...

梁思成曾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故宫,可谓是当代中国人关于自我身份和共同历史的重要象征。

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必要重新认识这座,在历史沧桑中伫立六百年而宏伟依旧的美丽建筑。

...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