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蓋·裡奇的電影還是《紳士們》,多線叙事加上密集的台詞讓電影顯得極為風格化,蓋·裡奇是個會玩的導演。《紳士們》延續了《兩杆大煙槍》的風格。

蓋·裡奇在新片《盟約》中的風格化收斂了很多,這是一部以阿富汗為背景的反恐戰争大片,題材的嚴肅性壓縮了蓋·裡奇揮灑自由的界限,迫使他不能像個搖滾明星一樣,在舞台上(利用影像)瘋狂。

于是,《盟約》的整體觀感很平穩:線性叙事、鏡頭調度克制、台詞密度大幅降低,人物刻畫的力度也集中在兩位主角上,片中原本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成了背景闆,蓋裡奇對一衆配角做了“平均主義”處理。

...

《盟約》講述了一個名叫約翰·金利(傑克·吉倫哈爾)的駐阿富汗美國軍官和他的阿富汗當地翻譯艾哈邁德(達·薩利姆)遵守契約精神,互相拯救的故事。通過艾哈邁德的翻譯工作,約翰·金利帶領他的小隊順利開展工作,圍剿當地塔利班的據點。艾哈邁德扮演了阿富汗帶路黨的角色,這是一項很容易遭受報複的工作。危險的工作意味着高收益的回報,美國政府許諾艾哈邁德一家将獲得美國簽證,離開這片水深火熱的地方。在一次失敗的軍事行動中,約翰·金利差點成了塔利班的俘虜,艾哈邁德單槍匹馬,救下約翰·金利,曆經艱辛萬苦,躲過塔利班的搜捕,最終成功捱到援軍到來。

兩個人的命運也在此迎來分叉。

服役結束後,約翰·金利回到美國,過上平靜的生活,而艾哈邁德成了當地人民的神話,卻遭受塔利班懸賞通緝,過着四處逃竄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艾哈邁德并未獲得美國簽證。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沒有得到應允的回報,約翰·金利決定抵押自己的房産,通過阿富汗的雇傭軍深入險地,成功營救艾哈邁德。

本片傑克·吉倫哈爾的表現整體上不如達·薩利姆更有感染力,這和蓋·裡奇的拍攝視角有很大的關系。達·薩利姆充分表現出了艾哈邁德這個角色剛毅、内斂、敏銳、忠誠。影片中段,艾哈邁德拖着約翰·金利翻山越嶺的幾組鏡頭,仿佛艾哈邁德個人面對信仰的朝拜之路。這種信仰是對新生活的向往,神聖的背後是世俗的訴求。

...
...

蓋·裡奇通過約翰·金利和艾哈邁德的故事,諷刺了美國政府的虛僞,即美國虛假承諾一件事,利用盟友的現實價值,價值兌現後,利盡友散,撕毀承諾,解散團隊,任由塔利班報複無助的盟友。 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年前,當時美國從阿富汗撤軍,許多合作者任由塔利班擺布。

...

蓋·裡奇用了一個充滿江湖道義氣質的樸質故事,講述了美國政府的信用潰敗。最終隻能靠個體的自救,得到自己本應得得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