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裡詩書

《最好的相遇》以智力障礙者這一社會邊緣群體,面對生育問題的困境為展開,但令人遺憾的是,其劇情的硬傷成為了電影的緻命弱點。整部電影仿佛被懸空在一座虛幻的樓閣之上,導演對人物情感的掌控顯得蒼白無力。在人物塑造方面,母親這一本該是核心角色的空洞,簡直讓人如墜霧中。

電影最為顯而易見的問題,便是作為一部以殘障人士的情侶愛情故事為展開,以是否生育孩子作為戲劇張力的作品來說,電影将全片的焦點卻集中在了金世佳飾演的外來B超師曹盧醫和孩子的父親劉英俊身上,而對于母親的情感和意願卻草草了事。這無疑讓電影缺失了真正打動觀衆的源泉,甚至于作為觀衆,電影不禁讓人想要反問:在生育如此大的問題上,母親的決定權和自主思考能力究竟在哪裡?

影片中的母親是一位智力障礙者,她的生育問題成為了電影最核心的議題。然而,電影卻以一句“生的話肚子痛,不生的話心痛”來敷衍觀衆。這種表述方式不僅缺乏深度,更未能真實反映出智力障礙者群體的現實情況。雖然智力障礙者的智力不及常人,但他們同樣是有情感、有思考能力的人。影片中所呈現的智力障礙者形象缺乏真實性和立體感觀,讓人難以感受到這個群體的真實存在和他們的情感世界。電影所應該做的是深入探讨智力障礙者在面對生育問題時的内心掙紮和抉擇,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句空洞的口号來博取觀衆的眼球。

《最好的相遇》的另一個問題是不知道該怎樣去合理的構建情感,舉例來說,電影中有一幕,曹盧醫向父親劉英俊提出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他問:“你為什麼要生下這個孩子?”而劉英俊的回答卻讓人感到困惑,他反問:“你爸爸為什麼生了你?”這個回答并沒有提升觀衆對于主旨情感的理解,也沒有帶來多少情感價值。類似對情感不合理的塑造在電影中不勝枚舉。

臉譜化的角色,潦草敷衍的情節,以及烏托邦般的設定,往往在于創作者本身就從未真正貼近過這一群體。創作的貧瘠自然讓觀衆無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他們的苦難,我雖然依舊會被《最好的相遇》那些承受着苦難的角色所打動,殘障人士的愛情也确實有它美的一面,但當劇情過于煽情,每一幀都刻意安排,這個故事反而無法讓人感受到它應有的真實和真誠。

聚焦邊緣人群,卻又無法貼近邊緣人群。面對這種聚焦特殊邊緣人群的電影,電影本應該用更加注重細節、貼近他們生活的劇情來感染觀衆,而不是用如此簡單、淺薄、造作的情節來堆砌情感,這樣虛情假意難見真的相遇,所留下的注定隻是是如霧般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