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路演場 魯豫觀影團/疊甲,演員都很不錯,鍋姨和郭柯宇的表演有種片子配不上的高級;蔣奇明真的很不錯,把情感發展和逐漸變老诠釋得很有信服力;張藝凡也挺好的,但老了之後依舊像小姑娘,暫且歸咎于妝造吧,皮膚之細膩臉頰之緊緻,希望我五十也能長這樣。

導演想拍去除柴米油鹽瑣碎事項的愛情,然而成品的處理顯得及其粗暴,上次看到字幕漸現“xx年後”又是哪部爛片,已經形成某種ptsd,看到即開始意識到片子走向即将朝不可控的方向一路狂奔了,更何況此片眨眼七年七年又七年...懸浮而缥缈,簡直侮辱文藝又侮辱愛情;結尾倒計時消失粗暴的處理令人震驚但理解——這大概就是七夕特供吧,原本看到小侄子倒計時結束還挺期待男女主的處理的。

映後,這片子真的能打動到人嗎,發言究竟是真情流露還是體面,不理解。當代年輕人當然依舊相信愛情會被真實情感的流露和表達所打動,但導演所述的真誠質樸恕我也确實很難感受到。很喜歡其中幾個細節,在街上散步經過九色鹿,翻牆進學校,很難不聯想到notting hill的經典片段和愛在的那個夜晚;但這些在7天中都是碎片化呈現的,相比于愛在少了高密度輸出所表現的情感發展與交流,又缺少notting hill極具特色的英倫幽默與浪漫:整部片子像是工業流水線制造的工業糖精合集,設定與劇情甚至都能直接由一兩分鐘一集的短劇完全實現,似乎愛情隻存在于男女主的人設裡,沒有細節的支撐,情感何以動人。

刷短評有感。異性戀在電影領域真的不再主流不再為人所接受了嗎,或者說,異性戀就是戀愛腦的不清醒的難以理解的嗎,我不知道;我更不知道那些網絡上高舉的彩虹旗幟,究竟是勇敢面對自己和世界和勳章,還是如同#le一般的時尚單品。“國産愛情電影”如同爛片代名詞,其背後難道是因為“異性戀”所導緻的劇情單一化虛浮無腦嗎?異性戀同性戀,喜歡一個人罷了,性别關乎于愛情又有何重要;與其譴責當代社會環境和年輕人戀愛觀導緻異性戀電影“小衆”,不如反思那些經典愛情電影青史留名的背後,究竟是時代因素,還是影片質量與故事本身的動人。

零零碎碎寫了好多,也算對得起免費的電影票了,謝謝魯豫,我還是多聽幾集岩中花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