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听
梁静茹为本片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中的歌词“黑暗中看见一束光”一语道破影片的主题。视听设计为此服务:黎菲作为“光”的化身,几乎永远是暖色调(绿、白、粉、黄、红等),充满着纯洁和希望。美术层面,黎菲与张辰浩各自的家庭内景的色调也迥然不同,前者温暖,后者冷峻。布光上,对黎菲和张辰浩两者各自的家庭内景进行明暗对比。黎菲的家几乎始终是自然光效下的白天,哪怕是晚上,室内也被灯打得很亮。而张辰浩的家则几乎始终是夜晚,黑影幢幢。张辰浩除非是和黎菲在一起,几乎均处在昏暗的环境下。从张辰浩想放弃做混混,好好考大学,黎菲第一次给张辰浩补课的场景开始,两人在教室里补课的场景就有明媚的阳光射入。同时多次对张辰浩使用俯拍,来表现其无力。此外,张辰浩在家里的镜头,大量使用诸如窗等前景的遮挡,使之处于后景之中,使之无法掌控画面,同时形成一种监禁感。人物对环境与命运的无力感通过布光、机位、构图展现出来。张辰浩在昏暗的台球厅伸手吃力地试图捕捉从窗户射入的阳光,动人又心酸。这一幕不断与观看日全食,脸被全光照亮的黎菲交叉剪辑,以蒙太奇手法进一步强化黎菲就是张辰浩的那束光这一主题。
有场戏是焦刚扮演的父亲在张辰浩卧病在床的母亲旁边放着音量很大的音乐醉酒跳舞,张辰浩对此十分生气,使用了手持摄影和倾斜构图,来表达父子之间的剑拔弩张。
二、意象、隐喻
火车、铁轨在实指黎菲和张辰浩每天上下学都会经过的地点之外,亦是虚指。导演高度自觉地将之用作重要的造型元素与表意元素,其作为贯穿始终的意象,辅以大量纵深调度,传达了主人公试图出走破败小城,奔向远方,改变命运的梦想。只是,到后面火车调度转为水平,张辰浩梦到自己被火车追赶掉入悬崖,正如后景中梁沐被欺负时的场景 ,前景中轰鸣的火车呼啸而过,似乎将一切都遮蔽和掩埋了,火车依旧呼啸,而少年可否奔向远方?
铁轨上疾驶的火车同时也是时间的意象,一个线性的、发展的、前进的时间向量。然而,正如后景中梁沐被混混欺负的那一幕一样,后景在发生暴力,而暴力是矿区生活的“日常”,此时,前景中象征着线性、发展、前进的时间向量的火车呼啸而过,将后景中的“日常暴力”行为完全遮蔽掉。这一个镜头颇具巧思。似乎“静止”的、“停滞”的小城中的日常暴力场景与“运动”的、“前进”的火车在一个画框中相遇,前后景的冲突带出了时间层面的对比。北京申奥成功,互联网到来,整个中国内部开始互联互通,甚至与世界联网······步入千禧年的中国,整个中国如同那辆疾驶的火车,飞速前进,日新月异。然而在影片故事发生的小城矿区,“人的节奏还远远没有跟上世界的节奏”(殷若昕语,见2021/8/23微博直播间)。似乎“时间”并不能触动充满暴力的、滞后的、似乎亘古不变的“没有出路”的日常。
除了贯穿始终的火车、铁轨,上文已经分析过,影片剧作层面同时编织了其他几个重要的意象与隐喻。比如在日常上下学的铁轨上,张辰浩对黎菲提到了两本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西西弗的石头》。他们俩都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西西弗,艰难地与自己的命运作战。于张辰浩,是想摆脱自己由于家庭等各种原因不得不沦为混混的命运,于黎菲来说,正如她在审讯室中所说,是这么多年,放在心里的一个秘密,始终在寻找机会扔掉那个石头。
黎菲一家过年贴福字,父女俩有段谈话,似乎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在影片快结束时,又一次过年时被再度谈起。父女俩借由“福”字究竟要不要倒过来贴,倒过来贴是否就真的能让“福到”延伸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讨论。如果记忆准确的话,第一次贴的时候,黎菲主张倒过来贴被爸爸戏称为不够唯物主义,但第二年再贴的时候,好像接受了倒过来贴的贴法,虽然大家都开玩笑道这是唯心主义。这或许正是兼具导演身份的编剧殷若昕对于影片中的张辰浩,乃至对于影片外的无数的张辰浩们所寄予的期许。正如黎菲曾经质问张辰浩的一样,“为什么你愿意相信他们也不愿意相信我”,“你难道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导演希望无数的西西弗们,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哪怕再艰难,也都不要轻言放弃。要始终坚信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
三、表演
毫不夸张地说,今年是“张子枫年”,甚至借用网友的说法,是张子枫“巨年”。从年初客串的《唐人街探案3》,再到主演的清明档的《我的姐姐》,五一档的《秘密访客》,网播的N年前存货《岁月忽已暮》,客串的一分钟戏份一条过被导演夸被大众夸上热搜的《中国医生》,再到暑期档主演的青春成长片《盛夏未来》,最后到这一部主演的《再见,少年》,七部作品,类型多元,涵盖悬疑惊悚、青春爱情校园、批判现实主义、主旋律等多种类型,且每一种角色都能信手拈来,细腻生动,自然准确,爆发力与层次感、细腻度兼具,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拿下来,收放自如,令人赞叹。《再见,少年》中的表演也是,将一个矿区长大、内心有自己的主见、执拗在的乖乖女形象演绎得非常到位。非要挑刺的话,就是审讯室中已三十多岁的黎菲在年龄状态的把握上略有不足。但总体相当不错。张子枫对表演的专注和认真为同辈女演员做出了相当好的示范。祝福她演艺之路越来越好。
焦刚演的赌钱、欠债、酗酒的无能父亲也演得很好,只是这是其惯有水平,此前的作品同类的角色已经演得太多了。其他演员也还不错。
四、不足之处
上文已经写了笔者分析出来的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殷若昕导演的处女作,可以看出确实很用心。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受限于审查因素,影片删减很多。导演曾经在创作之初的导演阐述中提到会借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探讨暴力本身。而《再见,少年》由于诸多删减,造成混混群像的人物塑造,以及导演试图借此探讨的暴力本身,暴力与社会环境大背景的关系(下岗潮?还是什么?)等等都无法有效展开,很多东西交代得不清楚。心疼一下导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近四个小时的长度,能够把少年群像、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暴力本身、青春等诸多面向讲述得清楚透彻。而《再见,少年》在有限的时间长度下,又遭遇到了审查部门的剪刀,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
此外,张宥浩的表演也不太好。有几场戏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时候的表演,情绪要么不对,要么不够,要么有点过火,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