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的伯格曼最佳!对家庭、人性、婚姻的无限趋近完美的杰作。

形式方面:1.开头的红景白字,以及环境对红色的大范围滥用”简直就是绝无仅有。滴答的时钟、即是暗示时间的消逝和缓慢(后面凯琳与丈夫晚餐背景的滴答声)、亦是生命的终结与倒计时。2.丰富的人物调度:影片中间,玛丽亚、凯琳、安娜共处一室构成前中后景,在安娜的呼喊后人物的位置变成了安娜、玛丽亚、凯琳的前中后景。前者是伦理关系的远近(个人认为从艾格妮的梦中可以为啥玛丽亚在伦理关系上比凯琳更近,三者的梦中并未出现凯琳的身影)后者是心灵距离的远近。且后半部分时有的纵深调度转向横向调度也让人联想到《伊万的童年》3.充满力量感的深红色转场,左右半脸的打光的衔接,亦是人物带着假面生活,也是三者心理疏离的本源。4.人物服化道:三人一次重要的同框镜头,三者分别着色黑白灰,既对立有存在共性。艾格妮着白色意味纯洁这也是伯格曼为啥让对其余三人进行回忆,而结尾末艾格妮的笔记也引出其纯洁、天真的本性,带着疾病的人通常和小孩子一般弱小如此设计也符合其特征。

其次便是其中的人物塑造简直神乎其神。1.母性与神性同存于一体的女仆安娜。影片先是暗示安娜女儿的因病去世,与艾格妮的绝症相呼应。且艾格妮在疼痛难忍是最先呼喊的也应该是母亲的名字但因为艾格妮从小缺乏母爱的原因,所以他呼喊的便是安娜的名字,后面安娜袒胸露乳般安慰艾格妮也有此意味。神性便是从两次对上帝祈祷(全片唯一出现宗教性质的地方)、以及头发、神情颇有点圣母气息。甚至于后面艾格妮短暂回春,也只有安娜愿意安抚她,更是这点的证明。2.纯洁如孩童的艾格妮,无须多言,洁白的服装、饱受痛苦,与安娜女儿的共性。3.冷漠、自我封闭但内心脆弱的凯琳。对凯琳记忆的回想谈到了谎言这也是借凯琳对家庭、婚姻的探讨。举办完葬礼即刻分家,不让任何人触摸、与丈夫上床前用碎玻璃摧残自己都是对其用冰冷的面具武装自己的佐证。内心脆弱渴望爱便是其在分离之际对玛丽亚交谈流露出的,外表的冷漠被玛丽亚融化后的渴望姊妹友爱,都流露在影片结尾。她冷漠半生被人感化,换来的却还是别人的冷漠。4.最复杂的人物玛丽亚,感觉玛丽亚从小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面对缺爱两姐妹,她善于用爱来武装自己,包括其对艾格妮口头表达爱,但依然不敢触摸。对凯琳用哭泣、抚摸来感化凯琳,却在分家时不再依赖凯琳,而对之施以冷漠。

伯格曼最擅长的便是通过室内的布光、人物的动作、对白来探讨婚姻、宗教、家庭、伦理的。纵使不懂伯格曼宗教片的隐喻,但伯格曼关于家庭、人性、婚姻的思考后来者真的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