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的質感,在我所閱民國諜戰題材中,堪稱登峰造極。演員的演繹亦沉穩得當,至少不見矯揉,這一點已屬難得。

至于劇情改編,則近乎失序。但凡對曆史懷有敬意與理解的人都明白,自古那些被傳頌得驚天動地的事件,其真相往往籠罩着一層樸拙的平庸——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熾烈昂揚。戲劇需要張力,需要起伏,人所共知。我們不求影像如鏡般複刻曆史,也不執意将敵我雙方都拍作草台班底(盡管事實上,整個世界何嘗不似一座草台——萬事看似精密高深,一旦走近,方知不過直白而粗簡)。但至少,不該将對手刻畫得如稚子般拙劣。

抗戰題材也好,諜戰類型也罷,國産影視數十年積弊未除,仍在沿用一套近乎蒙昧的叙事習氣——難道真當自己在拍攝不需邏輯的“爽文”短劇?除了主角光環籠罩,反派竟皆心智不全?

最後,容我附上一段真實曆史的殘片:1950年,我方潛伏于台灣的最高負責人,因難耐口腹之欲,執意欲嘗一塊牛排,因而暴露被捕。随後,他供出近五千名同志,緻使我在台潛伏網絡徹底覆滅。統一大業,由是漸成長夜拉鋸。你看,曆史有時就是這樣不經意——潛伏鄉野兩月,竟因一念饞意,身着西裝走上街頭,遂緻全局傾頹。這般真實,荒誕,卻也更顯曆史的重量與冷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