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劇透,諸君盡情閱覽)


曆史與銀幕之間,總隔着一層光影的薄紗。真實歲月裡的血與火,電影故事中的戲與夢,終究是兩重天地。唯一無可争議的是,那段曆史的底色裡,镌刻着一個民族無法磨滅的傷痛記憶——這一點,任憑時光流轉,亦不容絲毫模糊。

回到這部電影本身。情節的轉折時而顯得急促,少了些水到渠成的從容。演員的演繹,大抵是中規中矩的平穩,未見纰漏,卻也難尋驚豔。尤其幾處刻畫,刻意與誇張的程度,幾乎令人錯愕。雖為抗戰題材,卻總在某些瞬間讓人生出間離之感,仿佛戲始終是戲,難以真正走入人心。

我須坦言,并非在影院初映時觀看。因時間不巧,錯過了大銀幕的機會,便一直未敢輕易置評。直至近日全線播出,才靜心細看,方敢寫下這些感受。

電影中對“惡”的描繪,恕我直言,仍停留在符号化的淺層。那些暴行、那些猙獰,仿佛隻是劇情所需的布景,而非從曆史深處生長出的沉重。幾位主要角色的設定,也略顯單薄,像是為某種既定模闆所縛,少了血肉與靈魂的複雜。整部作品看下來,不免教人想起流水線上精心組裝的标準件——工整,卻難逃重複之感;準确,卻缺乏生命的溫度。

當然,在抗戰勝利周年的特殊時分觀影,情緒是極易被點燃的。家國之思、紀念之意,自會為作品鍍上一層難以忽略的光暈。若在平常時日,以一部電影的藝術标準衡量,我大概隻會給出及格的五分;但恰逢其時的情緒共鳴,願再添上二分半。這七分半,是給場合的,也是給心境的。

故而若你問我這部作品值不值得看,我想說:如若你隻願看一部工整、不出格的抗戰片,它尚可一看;但若你期待的是能叩問人性、觸動深心的藝術之作,恐怕它并非你所尋覓的那一部。

末了,還有一句不得不說的題外話:那些過于極端的低分評價,星星點點,如雨驟落,倒讓我不免生出幾分疑惑——是否其中也摻雜了某些與電影本身無關的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