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較長,涉及到了「死刑的探讨」「面具」等,很可能是過度解讀,歡迎你來跟我争辯。

【本文較長歡迎收看】【寫在最前面】

Mia Goth這好幾把驚悚片一下子真的晉升成為驚悚女王了,但《無邊泳池》裡的情色鏡頭在我個人眼裡完全比不上《Pearl》或者是《X》。

刻意拼湊的戀母情結和情色暴力化雖然讓這部電影在對于“畸形的異化的富人”的形象上更豐滿了,但是就是充滿了男性屌味兒,雖然女性在其中是占據了主導地位,但依然把情色用的大可不必。

...

如果說這兩年的驚悚片熱潮之後我期待看到什麼,那估計是不含情色内容的驚悚片。

我能理解各位驚悚片導演在恐怖之中使用情色,非要扯心理學的話你說性本能和死本能都無所謂,但問題是用來用去都是“畸形的愛”“過度的控制欲”“暴力”就難免有一些老套生搬硬湊。

好了,我個人夾帶私貨就寫到這裡,下面開始說本片的一絲絲我的想法。本評論不會和各位概述劇情内容,如果需要的話請想方設法找資源觀看。

【一些好概念】

1.死刑和法律刑罰

電影最吸引人的也是最有漏洞的設定就是在這個國度内,外來的旅遊者(白人?外國人?)犯了法之後可以按照當地法律創造一個自己的替身,讓替身代替自己接受死刑和死亡。

電影裡當地警方是這麼陳述這個概念的--“讓你感到自己有罪”,也就是說觀看“自己”的死亡是類似認罪并且改造的過程。

這其中就牽扯到了死刑的話題。

我們都知道在當下的文明世界當中,許多國家在嘗試使用無期徒刑的關押來代替死刑執行(本人不在美利堅但是确實21世紀以來美利堅許多州在用其他量刑标準替代死刑),我個人認為的原因是:生命是一種不能夠選擇的權利/義務,我們沒有選擇是否出生,因此如果由其他的生命體決定我們是否應該失去這段生命自然是不可靠的;社會是人群居所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面對危害到社會其他平級生命體(危害他人的生命這類行為,這裡不包括所謂的“危害社會穩定”因為社會穩定本來就是一種主觀狀态)的罪行時,政府(社會的管理機構)有權力關押/逮捕犯罪者,但是沒有權力剝奪其生命,執行死刑。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也應該做到的是尊重所有生命存在的權利,但同時也可以有保護平級生命的權利,用關押來替代死刑就是一個重要的方式。

而在影片當中的國度裡,死刑依然存在,但是死刑在面對“外國人”的時候卻可以利用某種超前的技術,轉化成為一種「教育方式」「認罪改造」,既保留了罪犯的生命權利,又盡了死刑設立之初應當有的懲罰功能。

(片中James這群人第二次被抓進去觀看自己的克隆人死亡的時候的這段假象鏡頭做的非常好看)

...
James第二次觀看自己的“克隆人”死亡

在這一段裡,這群人中的某一位科學家提到了他們也嘗試複刻這個國家中的這種克隆技術。我們都知道近幾年克隆人技術也在默默發展,未來某一天,我們會不會也有這樣一種技術使用在刑罰處理領域呢?由此我在思考本片中所陳述的這種死刑方式的時候,産生了很久的思考:

這到底是不是一種更優的選項--死刑作為一種懲戒教育的手段而非剝奪生命?法律的刑罰是否是為了教化?

我得出的結論是否定的,原因是我們在這個國度中看到了「資本和政治(外交處理)」,這種現在也存在于我們的社會中的法律的蛀蟲。

以Mia Goth飾演的Gabi這一群瘋子白人稱這個國家是“野蠻的”“未開化”,而他們則來自于“文明國度”,我們也得知,在文明國度當中他們需要承擔自己犯下的罪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在這片土地上則可以通過畸形的方式生存下來。這種畸形的方式歸根結底來源于政治手段和金錢,這個國家為了獲得旅遊經濟收入、維護政治誕生了這種「替身死亡」的方式,并且隻适用于外國人、還需要花費一筆費用。

從死刑存在、處刑者是受害者家屬、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死刑看,這個國度是非文明的;
從「替身死亡」将死刑作為懲戒教育的手段的角度上來說,它又是思維發達的;
而從金錢、資本、政治對法律的介入當中,我們有看到這個國度同時還是夾在政治中間的。

所以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這部電影的設定就充滿了辯證。從這裡出發,我們還能想很多。

2.面具抹殺了主體

近幾年的驚悚片逐漸要變成視覺藝術的試驗田了,不管是電影特效、化妝還是軟硬美術都做的讓人尖叫,在《無邊泳池》裡面就是Mia Goth這張劇照帶着的面具了。

...
面具遮蓋的是犯罪者主體

我們的面部特征印證着我們的主體性,我們看到世界的基礎是我們作為主體的存在。正是如此鏡子、水中的倒影、自畫像、畫像、他人對我們形象的描述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認識到自己主體性的方式。面部特征作為最重要的主體性,往往也是最被我們所認知的。

我們都知道在漫畫裡,搶銀行的搶劫犯總是以絲襪蒙住面部特征。你也可以将這個理解成一種面具的存在。面具的存在讓犯罪者更加肆無忌憚,失去了社會意義上的個人特征/主體性,我們也就能逃脫附帶的懲罰和社會責任。

面具抹殺了犯下罪行的過程中的角色,這一點也和這個國度的死刑相呼應了。在犯罪過程中,接受懲罰的人不是真正犯下罪行的人,因此主體性在犯罪過程中是一個模糊了的關鍵詞。

片中的面具存在于一行人犯罪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一行人借用面具來掩蓋自己的面部特征,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借用面具來蒙騙自己,告訴自己“犯下罪行的不是我本人”,而最後接受懲罰的也不是真正犯罪的他們。

所以這個面具的巧思就是一種深刻的内核,關于主體性。

讓我覺得很有趣的事情是,面具的存在,和替身死亡一樣,都是讓男主角James最後失去自我消失在無邊泳池當中的一個要素。

面具的話題是非常值得探讨的。當然,如果導演本人沒有這個意思那就是我過度解讀了,很有可能隻不過面具是美術組做出來的某種B級片特效美術,如果是這樣那也是擦槍走火幹的漂亮。

3.社會身份的脫節和規則重構

我們不難發現驚悚片都喜歡幹一件事情,就是把主角們扔到一個完全無法找到他們應當出現的社會身份的空間裡面,不管是「出現了鬼的房子」還是「異國他鄉」還是「畸形的家庭環境」(我這裡想說Pearl但是發現Pearl的社會身份其實挺明确的,一個漏洞)

然後近幾年,我們就能看到基本寫的都是有錢人是如何帶着他們在「真實世界」的社會身份所積累的資本,來到「異托邦」散發自己的惡劣人性或者是被追捕。

自然是導演在暗示當下社會資本對于人性劣根性的放大,人類是如何在當下社會中被異化,快感阈值是如何被無限推演成為暴力和極端等等。

所以要說這個的話我感覺本片不是說的最好的,也不會是說得最差的。所以不做長篇大論。

【最後】

筆者給《無邊泳池》打三星,原因是我還是在本片裡看到一大堆歐美恐怖片的“殺人狂歡”和“人性之惡”這類經典題材,感興趣恐怖片研究的朋友們或許會知道東西方恐怖片的表達差異和内容區别,因此這部電影無功無過,在設定上挺正常的。

再說回來,電影的許多視覺鏡頭确實做出了絢爛的色彩效果。

嗯,真的就是僅此而已,你最多就是看了一段絢爛一點的orgy或者是sex scenes,然後呢。

如果比絢爛和嗑藥感的鏡頭,這部電影跟加斯帕諾比還是差得多了多。而且許多絢爛的鏡頭太沒有意義,感覺真的就是為了做愛而做愛啊?

高潮 (2018)6.52018 / 法國 / 劇情 驚悚 情色 歌舞 / 加斯帕·諾 / 索菲亞·波多拉 Romain Guillermic

但是整體設定、美術都比較吸引人,還有親愛的Mia Goth的演技,每一部電影都會讓我震驚一次,怎麼會有功這麼好的演員,請多一些這種瘋一點的、張力強的、不在乎一切的演員,看得我爽飛了。

歡迎跟我争辯!!!!btw我也有公衆号,我是不是應該跟每個寫影評的一樣告訴大家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