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

看完巴比倫之後一直在回想瑪格羅比在第一場派對裡跳舞的鏡頭,還有她在默劇片場表演的樣子。這一年内看到了無數好電影裡面優秀的女演員這樣的表演,tar、pearl、babylon、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等等等等無一例外,巧合但開心的是這些令我印象深刻的表演片段都來自女性。
不管是什麼樣的電影,那種充滿激情、張力的表演永遠能夠讓我直接爆炸,我又想起來曾經某個人對我說過她是如何認識我的,“你在瘋狂的跳舞展現自己的時候我看到的不隻是你,還有一個特别特别孤獨,張揚着自己期待大家注意到他的人”。

【關于巴比倫】

說回電影,整部電影像是脫離了愛情的愛樂之城、好萊塢電影工業版本堕落街傳奇、我和我的祖國(美國電影工業版本),不但充滿了流水線工業味兒還有一種淡淡的教條曆史感。BABYLON這個名字就充滿了輝煌和隕落、光榮和污垢的感覺,不知道是在意指電影工業還是早期好萊塢的電影工作者,又或者是每一個輝煌背後的下坡路。

劇本對角色刻畫上在慢慢做去主角去中心,線性長片故事裡面依然能做多角色經曆刻畫感覺還挺牛,但是仔細一想很多人物邏輯怎麼感覺都有點太快了。

我挺喜歡這部電影的,但是我不喜歡電影人在這裡回憶過去告訴大家電影是如何構建了美好的幻想的,畢竟豆瓣上一抓一堆電影學者。

【關于戲劇演員和電影演員的對話】

巴比倫裡面提到的電影和戲劇的邊界,我覺得也挺有趣的,在我以前的理解裡電影可能是脫生于戲劇表演,加以新的媒介(攝影)誕生的,如果是這樣想那麼電影其實是做到了将戲劇帶出象牙塔。

但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好像忽略了攝影攝像獨立于電影叙事的某種藝術表達能力,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安迪沃霍爾的電影作品也是這種意義?

【Nellie La Roy和中産階級于電影】

關于瑪格羅比飾演的nellie laroy,從帶着最初的“我生來就是明星”到事業頂峰再到“在新的時代下被認為是豔星”,最後在賭博和毒品當中失去生命,她的角色莫名其妙的體現出了電影工業裡面的一種最基本的原始力量(不被看好的劣質演員)??

在資本和中上層社會關注并融入到電影行業當中之後,曾經的劇場觀衆成為了電影的主要受衆,這樣的現象是如何改變了電影工業以及電影演員?? 電影的階級特性是與生俱來的嗎,又或者是電影誕生于一種低級的、不被看好的藝術形式,在發展的頂峰湧入了這種洪水???

放蕩不羁、出身低賤的nellie laroy和穿着動物皮草的白人中産,誰才能代表和定義電影工業??

【關于電影經濟帶來的演員産業】

有一句台詞“現在人們關注的是道德了”
這句話特别像是在說人們是如何将電影的呈現者加入了對電影的考量當中,反觀當下的媒體時代,人作為媒體報道的正中央,是如何建構角色、形象、道德,又是如何無時無刻體驗社會表演學和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我們如何讓離開熒幕的電影反饋我們的社會,又是否應該放過離開作品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