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已阅。(微剧透)
先说结论,我给8.8分。毫无疑问追光动画历史最佳。
我忽然发现,虽然我总是批评追光动画的各种问题,但其实从《白蛇缘起》开始,追光的每一部我都去电影院看了。
去年《新神榜杨戬》结束后看到了《长安三万里》的贴片预告,当时就挺好奇追光怎么突然拐弯没有继续做神话奇幻题材了,虽然两部新神榜以及白蛇系列都不算佳作,但我还是会期待这两个系列后续的剧情。
看完《长安三万里》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家国产动画公司远大的目标:用新时代的动画技术传承再现中华民族壮美的历史文化。这不能说是野心,更是一种愿景。
《长安三万里》是以唐朝著名诗人高适的视角,以李白,高适,杜甫等众多唐朝名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放眼整个中国影史,这种传记历史类的题材本来就不多,做成动画就更少了。
所以很显然,追光动画在题材同质化的今天,勇敢地另辟蹊径,选了一条人少的路去开拓。
而为什么这一次的《长安三万里》那么震撼我,让我这么畅快地打了高分,是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是追光动画做了这么多年电影,经历了那么多的试错过程后,拿出来的一部既完整又充满诚意的好作品。
首先,《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电影的结构是很完整的。这里我要先就部分网友对剧情是“流水账”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其实传记类题材电影的形态都是如此,因为所有的剧情会被一个时间线拉长,人物的经历,遭遇,历史事件的爆发,变迁,都会按照时间线来逐一呈现,如果说《长安三万里》是流水账剧情,那么所有传记类电影都是流水账了,甚至《霸王别姬》你也可以说是流水账。所以这种观点要么是不了解传记类电影,要么纯属无脑黑。
《长安三万里》剧情设计其实是有很多妙处的。前面说了影片是以高适的视角来讲一段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李白,而高适讲这个故事的形式,是年事已高的自己领兵在即将被困的泸水城里,和天子钦差程兼军的对话来展开的。所以高适一边从年少时回忆自己与李白的故事,一遍又穿插着电影开始的主线时间线剧情,这种模式其实在很多传记类电影中屡见不鲜,是非常经典的剧本套路,而这种剧本一定会有一个精彩的“从故事里讲到现实中”的“call back”,张艺谋的《英雄》严格来说也是这个逻辑(秦王与刺客无名互相讲故事,最后call back 到最后刺杀,当然这个剧情致敬了《罗生门》)。在《长安三万里》也是一样,高适讲述故事里李白教授他真正的“骗术”这件事,最后完美的call back 到了泸水关的剧情里。
其次,《长安三万里》的画面,音乐,人物动作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顶级动画表现力了。这是追光动画多年的厚积薄发。2008年当我第一次看梦工厂《功夫熊猫》的时候,我惊叹于美国人能把中国文化元素用动画的方式表达地那么美。15年后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可谓飞速,我们有了《大圣归来》,有了《魔童降世》,有了追光的《白蛇》《青蛇》《哪吒》《杨戬》,终于我们不再拘泥于神话题材,用先进的动画技术去自信表达中国历史上最豪迈,最热情的唐朝文化。
《长安三万里》虽然是3D动画,但是在场景表现上处处都做到了如同唐诗一样美的“古韵”。无论是“会向瑶台月下逢”,还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无论是“边城暮雨雁飞低”,还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在这部以诗为主题电影里,很多场景让人看了就恨不得能马上“吟诗一首”,奈何我作为现代人毫无诗情,真的是无比倾慕那个“人人都会作诗”的唐朝。
另外说一说人物建模。这次追光动画一改之前的“标准美女帅哥”脸,用了一种更偏漫画风格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同时在人物身材比例上也非常大胆地做了尝试(上身比下身长),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里面的马的建模,就会明白这其实是制作组试图在还原中国艺术品“唐三彩”里那些经典的人偶造型。李白的建模年轻时看着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中年时期的李白一出场我瞬间就懂了,因为这几乎就是语文课本里的李白人像插图。不得不说,追光的技术力已经很浑厚了,人物的动作衔接丝滑,人物的表情灵活生动,李白酒后吟诵《将进酒》那段我甚至觉得找真人来演都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情绪感。(那段我看哭了,真的)
最后我们来聊聊这部电影本身。长安。三万里。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没有人会不向往那个强盛又浪漫的唐朝,没有人会不向往那个自信又开放的长安城吧。长安,中国历史上被提及最多的古都城,又是唐朝的长安城,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家园,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一直努力奋斗想要达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点。
这个装满了艺术,文化,诗歌,美酒的古代大都会直到今天还在散发着巨大的生命魅力。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对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已经有过很多丰富的想象呈现了。从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到曹盾的《长安十二时辰》,从陈凯歌的《妖猫传》再到郭靖宇的《唐朝诡事录》,无论是历史的,奇幻的,悬疑的还是文艺的,盛唐时期的长安,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素材和文化基因可以挖掘了,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李白,这个和唐朝永远解不开关系的人,为什么会这么伟大,会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被我们纪念和传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非常清楚。可以去读一读《国家宝藏》节目里的一首诗《假如历史中没有李白》,“如果没有李白,几乎所有唐代大诗人的地位都会提升一档。李商隐不用再叫小李,王昌龄会是唐代绝句首席,杜甫会成为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
而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着落于李白完整的一生,而是通过高适碎片化回忆,段落式地展现了李白的故事。电影里面有一些改编,也有一些想象,让给我们看到了李白那热情浪漫又充满失意和遗憾的人生。
作为一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到30多岁的成年人,最动容的,就是本片毫不吝啬的让人看到了人的失意和人生的遗憾。即便骄傲如李白,我们所崇拜的谪仙人李白,那个“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也似乎和我们一样,不曾拥有过心想事成的人生。高适潦倒半生,行至晚年才加官晋侯,诗圣杜甫也不过是在穷困饥寒时写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而强盛的唐帝国,最后也衰败于兵荒马乱中。
成年人之所以是成年人,就是因为成年人必须要学会面对梦想的破灭,信仰的崩塌,以及碌碌无为的自己。
所以我根本不觉得这部电影是所谓的儿童电影,这就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但这就算完了吗?不是,影片最后给出了答案。
高适说,只有诗在,长安就在!
诗,长安,李白,唐朝,这些都是我们心中对未来,对美好的想象,是希望,是愿景,是寄托,是精神家园。
或许我们永远也写不出李白的诗,或许我们永远也到不了三万里之外的长安,但是我们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和不灭的决心,可以让我们在历史和人生的长河里继续漫漫求索。
就算失败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