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的選片機制不同于電影節的評審團體制,後者由幾人組成,而且有相當強的專業能力,而奧斯卡的評委們來自各行各業,由上千人組成,一人一票。因此電影節的口味更精英化,也更偏向于電影的藝術性,而奧斯卡的口味則更大衆化,偏向社會性,而我更青睐于奧斯卡的這種選片機制,這跟我本人認為“電影是社會和政治的,脫離現實去談藝術,哲學,宗教都是耍流氓”的觀點非常契合。

奧斯卡選的是主流社會所認可的最佳影片獎,而不是選影迷圈子裡面的最大名氣獎。很多影迷都覺得《健聽女孩》不值得奧斯卡,但對于美國來說,國内社會撕裂,國外戰火連天,全世界都在下沉的時候,人們需要這樣一部充滿愛和理解電影。從技巧來說,這部電影雖是翻拍,但是做了很多本土化的處理,這本身就很不容易,中國也經常翻拍其他國家的電影,但本土化做得其實相當糟糕,不妨好好學習一下别人更成熟的翻拍經驗;從類型片的維度來說,《美國女孩》和《健聽女孩》兩部電影我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看的,兩片子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盡管台灣的家庭片在世界也是赫赫有名的,但《健聽女孩》不管是對家庭矛盾的處理,還是穩準狠的叙事效率,都還是能看出好萊塢在類型片上确實領先一大截。這片在豆瓣上目前也高達8.6分,如今中國社會也越來越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了,來這樣一部關注弱勢群體的電影自然就嗨。

綜上我覺得《健聽女孩》是實至名歸,并且從技法和社會關注點都有值得中國電影人學習的地方。每年選出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未必都是能留下來的經典,但确實也反映了一段時間之内社會心态的變化,不妨抛下一些偏見,去好好思考其背後的社會和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