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種電影,我想,下筆之初就應該開宗明義:我的視角是作為旅居美國的中國人出發的。所以不可避免,我的感受和體會,跟美籍華人觀衆和大陸觀衆這兩大主流群體,肯定有偏差。
跟前者相比,一個最重要的區别,就是我并沒有”被看見“的需要,更不需要美國主流影視劇從這個角度滿足我的精神需求。
衆所周知,作為所謂的”模範少數民族“的亞裔群體,長期以來在美國的主流文化裡,都是最被刻闆印象壓制的。與黑人群體典型的、長期以來的被歧視和反歧視抗争血淚史不同的是,對亞裔的刻闆印象表面上包含着相當“正面”的意象,可這反而消解和軟化了抗争的意願。不過最終,跟一切刻闆印象一樣,這隻會阻礙人和人之間的真正的理解。亞裔男性,并不是面目模糊的工具人、打工人;亞裔女性,也并不是神秘溫婉的異域溫柔鄉。
終于,從這個時代開始,北美一系列以亞裔為主的影視作品開始挑戰這種一既有刻闆印象,從《摘金奇緣》開始,到《尚氣》,《青春變形記》再到這部《瞬息全宇宙》,它們在某個維度上成功的關鍵,都是開始讓亞裔人成為具體的人,有具體的掙紮和快樂,而不再是白人為主角故事裡的異域元素符号和陪襯。從這個角度說,我完全可以理解ABC們會為此喜極而泣、奔走相告。
但是對我個人而言,這些優點是無效的。我的自我認知是:住在美國的中國人。美國主流社會是不是真正認識我,有沒有真正看到我,我的态度真的是:I don't give a fxck。表面上的、千人一面的尊重和友好,對我的日常生活就已經足夠了。你們不了解我?我還不想了解你們呢!我壓根就沒想跟你們尿到一個壺裡去!别耽誤我看春晚小品和《鄉村愛情》就行。
去掉了這層“被看見”的濾鏡後,這些電影的故事和表達,顯然是不足夠好的。即便撕去了“模範少數民族”的标簽,它們卻全都在繼續糾結于“家庭關系”,可這又是另一個非常典型的亞裔刻闆印象了,非常的陳詞濫調。主創者們要麼沒看到這一點,要麼是不舍得丢棄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俺們亞裔伐木也累,也能賺眼淚賺票錢不是嗎?
就本片而言,作為根本矛盾的母女矛盾,其實歸根結底幾乎就不構成矛盾。楊紫瓊不是個虎媽,也相對足夠開明,根本不值得女兒的怨念做出“穿越無數平行宇宙追殺你”這種劇情設定。反而,楊紫瓊作為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方向的遐想,還略微有趣一些。如果把這個作為唯一的主題,會更緊湊(這電影完全不需要兩個多小時),更讓我感同身受(同為第一代移民)。
最後,努力的說出“看我吧!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這反而依然是把自己當做客體、當做被凝視對象的心态。我心裡更理想的亞裔表達電影是:《網絡迷蹤》(或許《尋龍傳說》也算半個?)。這裡面的亞裔,可以完全去除異域文化符号,他們就是在過自己的生活,不小心成了故事的主角,甚至故事的主角換成其他族裔也毫不違和。這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亞裔人群的生活:他們跟所有人都沒有什麼不同,隻是碰巧都生活在此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