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給這個電影超過及格以上的分數,因為它幾乎在每一個方面,都是在延續過去。如果七八十歲的斯科塞斯、德尼羅在《愛爾蘭人》裡吃老本,“緻敬自己”尚且可以被接受,同樣的“症狀”出現三十多的查澤雷身上,就是不能被原諒的。

從主題上說,本片的三個主角幾乎就是過去查澤雷所有主角的某種變體。從《爆裂鼓手》“為熱愛癡狂”,到《愛樂之城》的“為癡狂放棄愛”,再到《登月第一人》的“癡到盡頭是落寞”,這似乎已經完成查澤雷創作母題的論證閉環。所以羅比、皮特和卡爾瓦的人物,就是把三部前作做混剪+排列組合。而演員們的集體呈現呢,幾乎更無亮點可言。羅比離小醜女哈莉奎因隻差一個大錘子和一點面部油彩,皮特則是他從《大空頭》開始過去幾年的“業界大佬”式表演之上,略加了一點《十二猴子》的瘋癫;卡爾瓦的表演談不上多出色,之所以看上去并無重複感,或許也隻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怎麼看過他而已?而托比馬奎爾,多少有點希斯萊傑那個味兒。

另一方面,查澤雷從一開始就宣布:本片不是紀實型,一切都源自“大膽想象”,除影迷元素以外,其他都純屬虛構。當然,這并無不可,隻是查導這次開的腦洞并不怎麼美妙。沒完沒了的姑娘,沒完沒了的大爬梯,屎尿屁混合着酒色财氣。

以我的審美看,一個好的腦洞,很多時候并不複雜。如果你有能力構建一整個世界觀呢,那你厲害你牛批,你就是諾蘭、劉慈欣;如果沒有,你隻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開一個蟲洞而已。英劇《黑鏡》早期幾季的正面例子挺多的。而本片的奇觀堆砌,如果不是離我們的時代過于久遠,恐怕會讓人聯想到郭導《小時代》的做派。

最讓我受不了的段落,一是老婦人影評人對着皮特的一大段嘴炮輸出,好家夥,導演先生你要不然直接開個雜志專欄呗?二是結尾的“經典影片混剪”,我們真的不是在看《第十放映室》的片頭嗎?導演您就非得按着觀衆們的頭,拿着大喇叭對着我們大喊“我愛電影!”不可嗎?如果說《爆裂鼓手》的少年心氣、是血氣方剛、是流川楓的單車、櫻木花道的球鞋和闆寸,那麼《巴比倫》就是中年男人的新保時捷跑車,看似華美高調,實則隻在重複的爵士樂裡掩飾荷爾蒙分泌不足的尴尬。

我認為本片代表着查澤雷遇到了創作瓶頸。在名氣越來越大、經費越來越充裕的時候,他卻隻想着大力出奇迹的“再來一次”。我愛《爆裂鼓手》,但是我也不想看到第二個《爆裂鼓手》,更何況十年後的查澤雷不可能、更不應該去再拍一部《爆裂鼓手》。很遺憾的事,他在似乎還沒想好如何翻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