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又重温了一遍长津湖,给我最大的冲击并不是特效,是我们跳脱了以往战争片在描述我方与敌方之间那种看似固有的格式化的形象。片中并没有故意矮化,丑化美国军队,反而在美军出场的镜头调度里以各种炫技式的镜头,来给观众强调当时世界第一军队的形象。这应该很客观地反应了当时美军的真实实力,很好地把一个强敌,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如此强敌,面对如此恶劣的严寒天气,更令人感到志愿军的不容易,也更好地给观众一种深层次的代入感,同时更升华了后面志愿军的牺牲有多么惨烈,多么令人动容。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话背后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血淋淋的牺牲,作为后人我们要拍出他们这种精神,这才无愧于牺牲在冰冷刺骨的志愿军。在画面里看,可能是有了充足的制造周期了,视觉效果上比金刚川提升了不少,电影制作是有它的一套固定规律的,揠苗助长并不能拍出好的作品。只有深耕细作,才能对得起我们的观众,对得起志愿军的英灵。长津湖或许是中国战争片的一个新标杆,也算是为主旋律电影给出一个新方向,这一点还是值得点赞,期待下部水门桥能延续长津湖的优点,让中国电影史拥有一部传世佳作。接下来,我想说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工业技术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流浪地球让我们有值得骄傲的地方,而作为战争片、动作片甚至是以后更多的不同类型片来说,一个强大完善的电影工业制作体系能否建立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电影未来能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指标。好电影需要好的剧本同时,也要有过硬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