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完了《鱿魚遊戲2》。

短短七集,至少有三集讓我産生想快進的沖動,這種沖動在看第一季時完全沒有出現過。

豆瓣評分,第一季7.7,第二季6.4,也是大跳水。

熱門大爽劇沒那麼好看了,一個原因是飄了,開始瞧不起基本套路。

商業娛樂作品,觀衆的欲求必須跟某個主角的欲求保持高度一緻。

比如密室恐怖片,主角想逃離殺人魔,觀衆盼望他逃離殺人魔。高度一緻。

比如浪漫愛情片,主角想追到校花,觀衆盼望他追到校花。高度一緻。

在《鱿魚遊戲1》中,這種一緻性非常明顯,非常純粹。

觀衆想看到遊戲一關關推進,領略奇怪規則,欣賞暴力殺戮。

李政宰飾演的主角想獲勝,得到大筆獎金,因此主動闖入一關關的遊戲。

觀衆的全部欲求可以寄托在主角的行動身上,可以心無旁骛地為他鼓勁加油。

但到了《鱿魚遊戲2》,觀衆的欲求沒有變,主角的動機卻發生了大轉變。

身為第一季的赢家,他坐擁财富,不必再去拼命賺獎金,變成了拼命阻止遊戲拯救生命。

他這麼正直無私無畏,我們很難不站在他這邊。

可他要是阻止成功了,我們還看啥?

他要是把人全救了,獎金不就一分也拿不到?

所以整個第二季,就籠罩在一種既盼望他勝利,又盼望他失敗的矛盾心理。

尤其每關遊戲結束後,衆人投票是否要繼續的環節,拍得非常有懸念性。

可是這種懸念在觀衆看來難免别扭,希望主角陣營拉到多數票,又不想遊戲就此告終。

偏偏幾場投票戲都很長,交鋒激烈,勝負難料,構成了一段段精緻的雞肋。

另外,前一季的小警察還在死磕,帶着雇傭兵前往小島搜救,支線容量也不少。

這同樣造成一種尴尬,我們當然想看到他揭破真相,卻也不想看到島上的遊戲被打斷。

李秉憲扮演的負責人,僞裝身份加入遊戲,很快成為主角的患難之交。

我們早知道他是壞人,參加遊戲隻為渾水摸魚搞搞震,是陰謀的一部分。

但遊戲中他沉着靠譜,魅力十足,做出種種寬慰人心的舉動。

我們既沒有辦法跟他保持欲求一緻,也沒有辦法忽視他表面的道義之舉。

這種種劇情安排,不斷地讓人“既不想又不想”,拉扯觀看的情緒,大大削弱了遊戲本身的娛樂效果。

或許主創不滿足隻搞一堆殘酷博弈,企圖讓觀衆也設身處地,體驗一把是非的模糊,抉擇的艱難。

文藝作品想玩深沉不是問題,但為了深沉而辜負觀衆的期待,就有點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了。

自古以來,又要爽又要上大價值,隻有極少數商業片大師才玩得轉。

如果拍劇也是一個鱿魚遊戲,本劇導演黃東赫會在第二輪慘遭淘汰。